安平城隍廟公普放水燈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農曆七月到,安平城隍廟廿五日(農曆七月三日)在安平區金城里活動中心旁的安平漁港舉行放水燈儀式,象徵安平區普度也將開始。
安平城隍廟創設於清乾隆年間,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每年農曆七月的城隍廟公普,皆由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俟公普完畢,其餘角頭廟始進行私普。
當地自古即有「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之俗諺,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安平鎮城隍廟公普」已由市府公告登錄為南市民俗,保存者為安平城隍廟暨安平十角頭廟。
安平各角頭廟輪流擔任城隍廟公普的模式持續迄今。今年放水燈,輪由弘濟宮擔任主普,廿五日(農曆七月三日)在道長王德和主持儀式下,至金城活動中心旁的安平漁港放水燈,接著舉行放山燈。
每個水燈寬和高約一尺多,主要是告知水中的「好兄弟」,農曆七月已到,可以上岸接受陽間民眾的「招待」。
安平城隍廟表示,除了農曆七月三日放水燈外,農曆七月四日在安平城隍廟更有走赦馬、牽水及化食等普度儀式。
地方耆老指出,農曆七月三日由角頭廟舉行公普後,農曆七月四日安平城隍廟接著舉行普度;安平地區老一輩至今還流傳「城隍廟普月頭,灰磘尾普月尾,普紅圓三色粿」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