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社會瘋追「毒菇殺人案」,兇手被判終身監禁 澳媒痛批:全國為她陷入獵奇狂歡,但誰還記得受害者的名字?
9月8日,澳洲轟動一時的「毒菇殺人案」宣判。維多利亞州女子艾琳・帕特森(Erin Patterson)因在2023年家族午餐中將「死帽菇」混入牛排,毒死三名親屬、重創一人,被判終身監禁,33年內不得假釋。案件落幕後,澳洲廣播公司法庭記者提出更尖銳的反思:這場悲劇早已被娛樂化,媒體與大眾沉迷於兇手的殘酷與獵奇,卻忽視受害者與家屬的痛苦,讓案發家庭與小鎮長期籠罩陰影。真正該問的是:為何社會為一樁離奇命案樂此不彼,卻無視那些更貼近我們生活的苦難?
一頓預謀已久的致命午餐
2023年7月29日,澳洲維多利亞州小鎮梁加莎(Leongatha)舉行了一場看似平凡的家族聚餐。艾琳・帕特森(Erin Patterson)邀請四位親屬前來,包括她分居的丈夫的父母唐與蓋爾・帕特森(Don & Gail Patterson),以及蓋爾的妹妹與妹夫希瑟與伊恩・威爾金森(Heather & Ian Wilkinson)。
當天餐桌上的主菜是帕特森親手準備的威靈頓牛排,但其中混入了劇毒的「死帽菇」(death cap mushroom,又名毒鵝膏)。四位賓客毫無察覺,隔天全數送醫,病情迅速惡化。希瑟與蓋爾於8月4日死亡,唐則在隔日病逝。伊恩是唯一倖存者,歷經長期住院才撿回一命。
根據檢方說法,帕特森早在聚餐前兩週便開始計劃,案件具高度預謀性。法官克里斯多福・比爾(Christopher Beale)在宣判時指出,這場犯行是一場「巨大的背叛」,造成極大傷害。
三位死者皆為虔誠基督徒,深耕社區多年,法官表示,他們是「社會中那些行善的人」。帕特森不僅讓三條寶貴的生命逝去,也重創兩個家族,讓她的孩子永遠失去了摯愛的祖父母。這場悲劇震驚澳洲,更迅速登上全球媒體版面。
33年不得假釋,兇手悔意全無
2025年9月8日,維多利亞州最高法院宣判「毒菇殺人案」,帕特森被判處三項謀殺罪與一項企圖謀殺罪,由於澳洲已在2010年立法廢死,帕特森遭判終身監禁,33年內不得申請假釋,這代表她至少會被關到2056年。
法官比爾表示,儘管帕特森在看守所中長期遭到隔離拘禁,且未來可能繼續單獨囚禁,但考量其犯罪的嚴重性,仍須設下長期不得假釋的刑期。帕特森已遭羈押近兩年,若服刑至可申請假釋時,年齡將超過80歲。
庭審期間,檢方提出大量證據,指出帕特森在案發後試圖掩蓋行蹤。她曾將用來處理香菇的食物乾燥機丟進垃圾場,更換手機,還交給警方一支已被恢復原廠設定的手機作為假證據。同時,她也被揭露曾向朋友抱怨唐與蓋爾一家是「毫無希望的爛攤子」,甚至寫下「去他的」,表示最好一走了之、過自己的生活。
對於毒菇來源,帕特森先說是從當地超市與一間亞洲雜貨店購得,後來又改口稱可能不小心混進了野菇,但她否認知道其中含有死帽菇。法官當庭駁斥這一說法:「我認為妳關於亞洲雜貨店的說法,絕對是謊言!」
法官直言:「陪審團毫無疑問地認定,這些罪就是你犯下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只有你自己心裡最清楚。」帕特森從頭到尾毫無悔意、至今仍堅稱清白,讓所有受害人家屬更加痛苦。目前她尚未提出上訴,上訴期限為10月6日。
獵奇小說、影視改編,全國陷入「追兇」狂熱
「我們的社會有個令人痛心的缺陷:對作惡者投以無盡關注,對行善者卻幾乎無視。」伊恩・威爾金森(Ian Wilkinson)站在法庭上言辭懇切,他是那場奪命午餐的唯一倖存者,三位親人死在同一張餐桌上。在法院外接受媒體訪問時,他感謝警方與醫療團隊,並呼籲社會多一點善意:「我們的生命和社區,都仰賴彼此的仁慈。」
這起發生在鄉間小鎮的家庭毒殺案,迅速成為全國熱議焦點,然而隨著媒體與網路的討論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卻讓人不安。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新聞台(ABC News)的資深法庭記者克里斯蒂安・席爾瓦(Kristian Silva)指出了一個怪現象:審判期間,澳洲媒體日復一日報導案情發展,播客節目橫掃下載榜,兇手帕特森的名字成了搜尋熱門關鍵字,全國陷入一種扭曲的追劇模式。
社會對這起案件的著迷程度,就像80年代轟動全澳、引起「全民獵巫」的林迪・錢伯林(Lindy Chamberlain)案,這位母親被誣指殺害嬰兒,好在最終洗刷了冤屈。只是這次,兇手沒有被誣陷,而是被塑造成一個集神祕、冷酷、難以理解於一身的「反英雄式邪魅女主角」。她緘口不言,大家就替她說:動機是什麼?是否還有更黑的秘密沒被挖出來?
如今審判塵埃落定,克里斯蒂安提出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當媒體說要「告知公眾」,哪一刻開始,其實已經在拿別人的痛苦當消遣?新聞變成娛樂、資訊成了牟利工具,那條倫理界線,還有人在意嗎?
出版社火速動筆,只為搶搭聖誕節出版檔期,用毒菇案打造暢銷書;串流平台一部接一部紀錄片排隊上架,就連澳洲廣播公司(ABC)也敲定開拍戲劇影集,想必少不了「虛構版艾琳・帕特森端上毒菇牛排」的戲碼。
克里斯蒂安身為法庭記者,自知能參與這場備受關注的報導,是一種特權。但他坦言,當新聞需求漸漸滑向窺私與消費,讓他感到不安,大家說關心案件真相,其實多半已經沉浸在「追劇式」的狂熱中。
他自己也未能倖免,他與同事製作的播客《毒菇案日報》(Mushroom Case Daily),原意是幫助民眾理解司法流程,卻意外成了這場悲劇裡最受歡迎的「菜單」之一。「我們的出發點沒錯,但說到底,我們也餵養了那頭永遠不飽、名為『渴望』的怪獸。」
別忘記受害者曾經鮮活的生命
擁有豐富法庭經驗的克里斯蒂安說,在審判中,司法系統有時顯得冷漠無情,因爲庭上只容許呈現與定罪直接相關的證據。陪審團得在無情的規則中,判決一個人是否該被剝奪自由。而澳洲「審理中不得干擾」(sub judice rule)的規定,進一步限制了媒體在審理期間的報導,只能根據陪審團聽見的片段拼湊全貌。
這樣的制度安排,讓外界幾乎無從理解死者的一生。對陪審團來說,他們甚至連一張受害者的照片都看不到,只能盯著被告的背影,做出攸關他人一生的決定。而受害人家屬的陳述,通常只安排在宣判前短短一天,那是他們唯一能開口的時刻。
雖然限制重重,但毒菇案的事害者家屬仍努力讓外界看見三個立體的人,而不只是三個冰冷的名字。希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她溫柔、樂觀、慈悲,丈夫伊恩說,她的生命活出了信仰的全部價值,彷彿是《聖經》中「聖靈的果子」的化身。
蓋爾與唐是教育工作者,也是西蒙・帕特森的父母。他們在科倫布拉社區奉獻了幾十年,蓋爾是陪伴成人學習英文的教學助理,投入多項志工服務;唐是高中老師,退休後是慈祥的祖父,他熱愛太空科技,常對火箭推進裝置講個不停。那些溫暖的片段,甚至在這場沉重的審判中,也曾悄悄融化法庭裡的冰冷氣氛。
「他們給人無與倫比的愛、智慧、溫柔與幽默,現在全都化為泡影。」西蒙說。那三個名字背後的鮮活人生,不該被一樁獵奇命案抹滅,真正認識他們的人,還有太多故事沒能說出口。
毒菇案背後,我們忽略的現實
在新聞圈里,一個弔詭的現象讓克里斯蒂安深感不安:只要他提到自己在報導「帕特森案」,總會有人笑出聲來,彷彿這起案件帶點黑色幽默,並非一場冷酷殘忍的多重謀殺。
然而,根據檢方指控,艾琳・帕特森精心安排這場殺局,親手端出一盤盤含有鵝膏毒素的餐點,親眼目睹三名親人中毒、器官衰竭,最後痛苦死去,她卻沒有絲毫懊悔,不停地說謊和掩飾。維多利亞州警方內部甚至有人私下懷疑,帕特森身為犯罪小說愛好者,這兩年是否暗自享受媒體的聚光燈,把自己幻想成離奇劇情的女主角。
她被判終身監禁、33年不得假釋,刑期之重,可與澳洲最惡名昭彰的殺人犯相提並論,包括用車溺死三個兒子的羅伯特・法夸哈森(Robert Farquharson)、用剪刀刺殺祖母與孫子的廖彩霞(Cai Xia Liao),以及性侵並謀殺女性的亞德里安・貝利(Adrian Bayley)。
從此,帕特森的名字被刻在維州司法史的陰影中,她的罪行奪走三條人命,更讓兩個家族與整個社區的人們,世世代代背負無法癒合的創傷——科倫布拉、梁加莎、莫威爾,這些寧靜小鎮將永遠地與「毒菇謀殺」綁在一起。
克里斯蒂安提醒我們,當社會大眾花了整整兩年,緊盯帕特森案的每一個細節,是否也該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更關鍵的事?真正撼動澳洲社會根基的,是那些沒有鏡頭跟拍、沒有聳動標題的案件——原住民在看守所內死亡、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毒品氾濫、企業貪婪、體制崩壞、環境正在毀滅……(推薦閱讀)日本施壓?澳洲政府叫停中國大使館在國會舉辦的抗戰勝利音樂會
這些問題沒有懸案的戲劇轉折,也沒有獵奇故事的包裝,卻每天都在發生,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澳洲人的生活。那如果我們能把這種追劇般的狂熱,轉而投注在這些被忽視的現實上,世界又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