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走進The RealReal 2025年轉售報告 — 與品牌首席品牌長Kristen Naiman對談,轉售市場正在改寫時尚規嗎?
在 2026 春夏時裝週前夕,15 場設計師首秀即將登場,疑問不斷。恰好,The RealReal 的第八份年度報告今日出爐,閱讀它就像是在解讀時尚茶葉占卜。Jonathan Anderson 宣布離開 Loewe 的當天,The RealReal 上對該品牌的搜尋量暴增 488%;Demna 宣布從 Balenciaga 轉至 Gucci 的消息,讓他的搜尋量在單日內躍升 310%。就在昨日早晨 Rachel Scott 被任命為 Proenza Schouler 新任創意總監後,她的個人品牌 Diotima 的搜尋量在中午前已上升約 350%。相較之下,Donatella Versace 宣布卸任僅帶來 13% 的增幅,而 Glenn Martens 入主 Maison Margiela 則僅有 7% 的提升。
與此同時,沒有近期或即將發生人事變動的品牌也展現驚人成績:Coach 搜尋量上升 160%,Ferragamo 上漲 129%,Pucci 較去年同期上升 110%。
不過,這份報告的重點不僅是誰贏誰輸。The RealReal 的首席品牌長 Kristen Naiman 看見了轉售市場的轉折點:「它已經不再只是購物的替代選項或次要管道,而是成為人們主要的購物方式,影響他們與時尚的關係、認識時尚與發現新事物的方式。」她說。傳統零售商一年大約處理 20 萬件商品(SKU),而 The RealReal 一個月就能處理 100 萬件。這種「一對一」的連結——從單一賣家到單一買家——規模驚人。「它讓人們能以非線性、不受季節限制的方式看待時尚。文化上,它顛覆了人們對時效性的認知。」
Naiman 甚至提到自己對某雙 Phoebe Philo 時期的 Chloé 涼鞋的迷戀——雖然已經有 20 年歷史,卻依舊適合她。她會設提醒,一旦有她尺寸的鞋上架就立即購入。「這雙鞋一直都適合我,也永遠適合我。對我來說,這已經不再受市場節奏約束,而是建立起與特定時代設計的個人關聯。這只是個小小的例子,但在大規模上,這正是市場正在發生的事。」
忘掉「全新吊牌」:TRR 客戶開始選擇「As Is」商品
狀況良好但有明顯使用痕跡的商品銷售量今年上升 32%,新買家成長 40%;而需要維修的「As Is」商品,自 2024 春季上架以來,每月銷量持續成長。
Naiman 解釋:「這顛覆了 10 年前的趨勢,當時講求 logo、全新、完美無瑕。現在人們更樂於接受磨損與故事感,把這當作物件的溯源。現在的價值在於它被誰穿過、經歷了什麼生活,而不是『買得漂亮』。這才有趣。」
2026 春夏啟示:帶有歲月痕跡的包款正流行——Chanel (+15%)、Balenciaga (+22%)——復古款式如 Chloé Paddington 與 Celine Phantom 也掀起熱潮。我們可能將迎來更多復刻款,而非完全創新的設計。
借來的東西,比藍色更重要
婚紗搜尋量上升 247%,復古訂婚戒指 +198%,婚鞋 +321%,「vintage wedding」搜尋 +121%。Naiman 說:「過去你不可能穿別人的婚紗,必須是專屬為你打造的。但現在,我們看到婚紗穿過後又被重新寄售。這是一種集體性、共享感的回歸。從某種程度上,轉售其實是最古老的行為:轉售、重複使用、再製、修繕。」
2026 春夏啟示:婚紗與「婚禮感」洋裝的需求將促使設計師在春夏系列中加入更多相關單品。
再見小貓跟鞋,高跟鞋華麗回歸
小貓跟銷量下滑 16%;相對地,高跟鞋搜尋上升 26%,Louboutin +34%,Manolo Blahnik +24%,Dolce & Gabbana +29%,Giuseppe Zanotti +45%。
Naiman 指出:「雖然安靜奢華品牌依舊表現不錯,但珠寶與高跟鞋的熱度明顯暴漲。這與當下政治文化氛圍有關,不可否認正興起一種浮華、閃耀、外放的美學。」
2026 春夏啟示:或許會迎來更多 80 年代末的「Bright Lights, Big City」風格。
百貨公司自有品牌的復古回潮
雖然未收錄於正式報告,但 Naiman 分享了趣聞:越來越多人搜尋復古百貨自有品牌,如 Barneys、Bonwit Teller。Gene Pressman 關於 Barneys 的回憶錄《They All Came to Barneys》出版,以及相關影集傳聞,推波助瀾。
她說:「許多百貨的自有品牌當年其實在與歐洲大牌同樣的工廠生產,所以在二手市場,你能以低得多的價格買到高品質羊絨、絲綢或皮革。搜尋熱度的上升,反映出消費者的精明。」
2026 春夏啟示:更多西裝外套、牛仔褲等基本單品可能會回歸,但應不再是無趣、匿名的版本。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Vogu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