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的10年爸爸經驗:給孩子多點機會,過程最重要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4年10月24日03:55 • 發布於 2024年10月24日04:00

文/《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翁仕明著

沉著面對孩子的難題

多數人一定無法想像,我身為腦神經專科醫師,特別關注小朋友的腦部發展,那我的孩子肯定無風無浪,是嗎?其實我的孩子從小到大的確還算平順,但是直到二歲左右,他幾乎都不願意開口說話,而我自己又是所謂專門診治語言發展的兒科醫師,想起來豈不是有點諷刺。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說話?

仔細地評估了孩子的相關狀況後,我發現他的聽力是正常的,應該很清楚地聽到了我們的日常談話。而且對於我們所下的指令,他不但能夠體會,也都能明確執行。所有的兒童發展前輩們都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可能包含有情緒以及肢體動作等等,不是僅僅限制在口說語言而已。

我的孩子除了不太說話以外,似乎其他方式的表達能力都很正常。多數的專家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建議,可以營造一個適合他學習口說語言的環境,另外就是要有一點耐心。畢竟孩子就像一個等待發芽的種子,絕對不可能澆水個幾天,就馬上看得到發芽,更不要說開花結果了!

但是各位家長們你們仔細回想,我們是不是經常處在一個很焦急的狀態呢?我常跟很多家長聊,是不是非得要贏在起跑點?那我們可以接受輸在終點嗎?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每個人都知道,起跑點跟終點只是片刻罷了,過程往往才最重要。一旦家長陷入過度焦慮的情緒中,我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拿出那一種,巴不得揠苗助長的手段,強迫孩子們快速成長。

原來我也會沒耐心

我必須坦承,自己也非常沒耐心。對孩子的表現,如果落後太多,多少也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回到我自己的孩子兩歲後的語言發展,一方面我相當焦急他總是淡定地不說話;一方面理性的我又告訴自己,我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評估,現在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給他機會。

這樣的天人交戰,我想很多的家長也都親身經歷過吧?無論是孩子的生理心理,或者是學習上的課業表現,我們常常以一種過來人的角度,試圖想要改變孩子學習的步調。問題是,這真的是最有幫助的方法嗎?

孩子的確是我們的骨肉,但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一部分或延伸,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既然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兄弟姊妹或者是父母親,都不見得有跟他一模一樣的內在條件,所以我們過往可以做到的,也並非一定能體現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換個角度想想,他們也有青出於藍的機會啊!而當他們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時,我們有時候卻忘了鼓勵他們。

耐心和信心,我相信一般的家長都有,只是,那種求好心切的念頭,往往會掩蓋了一切,而讓我們不自覺的陷入一種困境。只要孩子不是如我們所願地前進,家長經常會覺得受挫,而不能接受其他各式的替代模式。這其實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那為何我們會習以為常呢?

因為我們將其包裝在愛的糖衣之下,把所謂的「我是對你好」這種說詞,將某種程度的情緒勒索,含藏在其中,而主因卻是缺乏充分溝通所導致。正確處置應當要能知己知彼,除了解我們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別忘了我們對孩子的判斷是否過於武斷?執著在片面的訊息上,忽略了全面的審視,那這樣所做的判斷,就會過度輕率了,不是嗎?

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理性的我最後還是說服了自己,給孩子多一些機會,讓他更有信心地學習口說語言。果不其然,他在約莫接近三歲時,發現了語言的神奇魔力,就劈里啪啦地開始說出一大堆話,讓我好生驚訝!的確,保持耐心與信心,並且客觀地評估孩子的條件,是我們帶領孩子進入學習領域的一大挑戰。孩子呱呱墜地後,不過只是個起頭,真正挑戰從養育開始,之後才能赫然體會拉拔孩子的辛苦。

延伸閱讀:日常生活就能培養「數感力」,幼稚園到中年級都適用!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樺加沙颱風釀災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彩券行傳奇!埔里「鑫來旺」締造全台唯一「四彩大滿貫」紀錄

聯合新聞網
02

行動電源別亂丟!4大NG習慣恐釀火災,養成「充飽即拔」好習慣!

媽媽寶寶
03

堰塞湖危機未除 解除「紅色警戒」3條件曝光

EBC 東森新聞
04

好市多上架「超狂冰淇淋機」! 她驚呼:是成人家家酒

EBC 東森新聞
05

花蓮堰塞湖17死!衛福部明啟動公益募款「4管道一次看」四大超商都可捐

三立新聞網
06

送黃金項鍊給大姑當新婚禮!婆婆酸「笑死人」 人妻1句話打臉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