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輸」的新加坡人不懂「躺平」?
前陣子,台灣知名 YouTube 頻道「HahaTai 哈哈台」前往新加坡進行街訪,內容聚焦於當地人的生活節奏與競爭觀,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
我身邊的朋友也看了這支影片,驚訝地告訴我:「裡面好多新加坡人提到『怕輸』,說自己無時無刻都要努力,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躺平』。當他們聽懂『躺平』的含義後,還斬釘截鐵地說,人生絕對不能那樣過!」
友人瞠目結舌地問我:「新加坡人真的都那麼拚嗎?」
新加坡人為何「驚輸」?
這種「驚輸」(Kiasu,源自閩南話,意思是「怕輸」)的心態,其實深植於新加坡的歷史背景。
自 1965 年建國至今,新加坡僅用了 60 年左右的時間,便從資源匱乏的小漁村轉變為全球金融與科技中心。這段急速發展的歷史,塑造了一種高度競爭與實用主義的社會環境。
為了在全球舞台上生存,新加坡政府自上而下灌輸危機意識,強調國際競爭和效率至上。這樣的文化使人們從小就習慣在教育、就業與社會地位上,爭取優勢、避免落後。從某個角度來看,「怕輸」不只是個人情緒,而是一種國家級的生存戰略。
「怕輸」對身心有何影響?
根據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的一篇研究〈Everything Also I Wa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ngaporean Kiasuism〉,「怕輸」心態與個人自尊心有負相關的趨勢,亦即當「怕輸」意識越強烈,低自尊的現象會越為加劇。
而當一個人過度害怕失敗,往往容易陷入過度承諾、過勞與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另一篇由 Cheng & Wee 於 2021 年發表的〈Kiasu (Fear of Losing Out): An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in Singapore and Its Impact〉更指出,這種害怕「錯過」或「不夠好」的心理,可能導致慢性焦慮與情緒耗竭(Burnout)。
身心枯竭下,人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過度積極參與、無法拒絕,與習慣性比較的表徵,並導致「越筋疲力盡卻越努力」的現象。
我的親身經驗:沉浸在一鍋慢性焦慮的溫水中
來到新加坡後,我確實感受到我比以前焦慮許多,那是一種無形但持續的壓力,如影隨形地來自身邊的人──同事、朋友,甚至是另一半。他們無意間傳遞出一種「你還不夠好」、「你可以更好」的訊息。
舉例來說,有次受邀去朋友家作客,發現她住在市中心精華地段的 Condo(自有產權公寓,全名為 Condominium),配有泳池、健身房、BBQ 區,宛如高檔度假村。屋內裝潢典雅有品味,家具都是出自國際知名設計師之手,更令我訝異的是,她年紀竟比我還小,卻已事業有成。這不只是特例,在新加坡,太多這樣的年輕「成功者」。
那一刻,我心中浮現一種深沉的自我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為什麼我慢別人這麼多?」這樣的思緒漸漸發酵,甚至讓我搞不清自己究竟是想「自我證明」,還是只是「不想輸給別人」。
我發現,來自外界的壓力常常大過自我期待。每當夜深人靜,我總會翻攪自己過去的選擇、經歷和未來的方向,只為了弄清楚:我是否正在為了某種不安而過度努力?
影片中有位受訪者說得很貼切:「我們不是真的那麼不夠,只是因為怕,所以才一直努力。」這句話似乎也道出了我來到新加坡工作後,心中的某種共鳴。
反覆循環:奮鬥、過勞、補償
我觀察到,許多新加坡朋友雖然努力換來可觀的收入,卻也將這些金錢花費在高價的海外旅行、五星級酒店與各種精緻餐飲(Fine Dining)上。這樣的消費像是一種對過勞的補償,也像是對自己的獎勵。
然而癥結點是,這樣的補償似乎沒有終止的一天,而是鞭策他們回到更拚命的工作狀態,形成反覆循環⋯⋯。
雖說這樣的模式看似沒有跳脫的一天,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比起「努力也沒有報酬」而導致的放棄與麻木,「怕輸」至少還維持了行動與希望的動能;只不過,相對的代價是否也值得納入考量?相較於拚個輸贏,在身心靈健康的這場棋局上,輸得起與否或許同樣重要。
面對「怕輸」,我學會了一件事
對我而言,關鍵不是全然否定「驚輸(Kiasu)」,而是要察覺:我是否已經被它吞噬?是否已經過度承擔?
「驚輸」本身不帶有褒義或貶義,反應的是新加坡的歷史發展及社會文化的集體意識。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有意識地看見它對我們的影響──提醒自己偶爾放下比較、允許自己休息、承認自己已經夠好了。
以我個人為例,我曾經以為自己學了瑜伽、冥想,就能跳脫這些外在價值系統。但事實上,「找尋內心真正的平靜」不是一蹴可幾的心法,而是一場一輩子的修煉。
而新加坡,更是給了我一面照妖鏡,讓我看見內在最深層的不安與焦慮,讓我發現我仍然相當容易受到外界眼光的影響、依賴他人對我的定義。也正是在這樣高壓的土壤中,我學會用「覺察」去練習柔軟及自我接納,用「自省」去練習堅韌並培養心靈肌肉的強度。
在新加坡,「內心平靜」這項課題變得更加深層,且值得細細省思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新加坡人不懂「躺平」?親身體驗「驚輸」文化──一種國家級的生存戰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別再被媒體的片面資訊誤導了,你知道新加坡職場階級分明,低階移工難以翻身嗎?
●新加坡的本地大學生,絕對不打工?──是課業真的太忙碌,還是潛藏的優越感作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