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驚輸」的新加坡人不懂「躺平」?

換日線

更新於 08月20日04:25 • 發布於 07月23日09:39 • Amber L.H. Huang/現正漫遊中 Currently Out of Orbit
「驚輸」的新加坡人不懂「躺平」?

前陣子,台灣知名 YouTube 頻道「HahaTai 哈哈台」前往新加坡進行街訪,內容聚焦於當地人的生活節奏與競爭觀,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

我身邊的朋友也看了這支影片,驚訝地告訴我:「裡面好多新加坡人提到『怕輸』,說自己無時無刻都要努力,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躺平』。當他們聽懂『躺平』的含義後,還斬釘截鐵地說,人生絕對不能那樣過!」

友人瞠目結舌地問我:「新加坡人真的都那麼拚嗎?

新加坡人為何「驚輸」?

這種「驚輸」(Kiasu,源自閩南話,意思是「怕輸」)的心態,其實深植於新加坡的歷史背景。

自 1965 年建國至今,新加坡僅用了 60 年左右的時間,便從資源匱乏的小漁村轉變為全球金融與科技中心。這段急速發展的歷史,塑造了一種高度競爭與實用主義的社會環境。

為了在全球舞台上生存,新加坡政府自上而下灌輸危機意識,強調國際競爭和效率至上。這樣的文化使人們從小就習慣在教育、就業與社會地位上,爭取優勢、避免落後。從某個角度來看,「怕輸」不只是個人情緒,而是一種國家級的生存戰略。

「怕輸」對身心有何影響?

根據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的一篇研究〈Everything Also I Wa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ngaporean Kiasuism〉,「怕輸」心態與個人自尊心有負相關的趨勢,亦即當「怕輸」意識越強烈,低自尊的現象會越為加劇

而當一個人過度害怕失敗,往往容易陷入過度承諾、過勞與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另一篇由 Cheng & Wee 於 2021 年發表的〈Kiasu (Fear of Losing Out): An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in Singapore and Its Impact〉更指出,這種害怕「錯過」或「不夠好」的心理,可能導致慢性焦慮與情緒耗竭(Burnout)。

身心枯竭下,人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過度積極參與、無法拒絕,與習慣性比較的表徵,並導致「越筋疲力盡卻越努力」的現象。

我的親身經驗:沉浸在一鍋慢性焦慮的溫水中

來到新加坡後,我確實感受到我比以前焦慮許多,那是一種無形但持續的壓力,如影隨形地來自身邊的人──同事、朋友,甚至是另一半。他們無意間傳遞出一種「你還不夠好」、「你可以更好」的訊息。

舉例來說,有次受邀去朋友家作客,發現她住在市中心精華地段的 Condo(自有產權公寓,全名為 Condominium),配有泳池、健身房、BBQ 區,宛如高檔度假村。屋內裝潢典雅有品味,家具都是出自國際知名設計師之手,更令我訝異的是,她年紀竟比我還小,卻已事業有成。這不只是特例,在新加坡,太多這樣的年輕「成功者」。

那一刻,我心中浮現一種深沉的自我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為什麼我慢別人這麼多?」這樣的思緒漸漸發酵,甚至讓我搞不清自己究竟是想「自我證明」,還是只是「不想輸給別人」。

我發現,來自外界的壓力常常大過自我期待。每當夜深人靜,我總會翻攪自己過去的選擇、經歷和未來的方向,只為了弄清楚:我是否正在為了某種不安而過度努力?

影片中有位受訪者說得很貼切:「我們不是真的那麼不夠,只是因為怕,所以才一直努力。」這句話似乎也道出了我來到新加坡工作後,心中的某種共鳴。

反覆循環:奮鬥、過勞、補償

我觀察到,許多新加坡朋友雖然努力換來可觀的收入,卻也將這些金錢花費在高價的海外旅行、五星級酒店與各種精緻餐飲(Fine Dining)上。這樣的消費像是一種對過勞的補償,也像是對自己的獎勵。

然而癥結點是,這樣的補償似乎沒有終止的一天,而是鞭策他們回到更拚命的工作狀態,形成反覆循環⋯⋯。

雖說這樣的模式看似沒有跳脫的一天,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比起「努力也沒有報酬」而導致的放棄與麻木,「怕輸」至少還維持了行動與希望的動能;只不過,相對的代價是否也值得納入考量?相較於拚個輸贏,在身心靈健康的這場棋局上,輸得起與否或許同樣重要。

面對「怕輸」,我學會了一件事

對我而言,關鍵不是全然否定「驚輸(Kiasu)」,而是要察覺:我是否已經被它吞噬?是否已經過度承擔?

「驚輸」本身不帶有褒義或貶義,反應的是新加坡的歷史發展及社會文化的集體意識。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有意識地看見它對我們的影響──提醒自己偶爾放下比較、允許自己休息、承認自己已經夠好了。

以我個人為例,我曾經以為自己學了瑜伽、冥想,就能跳脫這些外在價值系統。但事實上,「找尋內心真正的平靜」不是一蹴可幾的心法,而是一場一輩子的修煉。

而新加坡,更是給了我一面照妖鏡,讓我看見內在最深層的不安與焦慮,讓我發現我仍然相當容易受到外界眼光的影響、依賴他人對我的定義。也正是在這樣高壓的土壤中,我學會用「覺察」去練習柔軟及自我接納,用「自省」去練習堅韌並培養心靈肌肉的強度。

在新加坡,「內心平靜」這項課題變得更加深層,且值得細細省思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新加坡人不懂「躺平」?親身體驗「驚輸」文化──一種國家級的生存戰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別再被媒體的片面資訊誤導了,你知道新加坡職場階級分明,低階移工難以翻身嗎?
●新加坡的本地大學生,絕對不打工?──是課業真的太忙碌,還是潛藏的優越感作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4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