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台灣人習慣的「這件事」,卻被德國主管批評不夠專業?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22日10:09 • 發布於 05月09日05:58 • 小敏/30+ 職行力
台灣人習慣的「這件事」,卻被德國主管批評不夠專業?

溝通,是影響力的起點

在德國跨國企業工作多年,無論是協調跨部門資源,還是推進專案進度,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能清楚表達自己,只是溝通的開始;能真正理解對方,並建立信任與連結,才是關鍵所在。

今年,我參加了公司內部的《Mastering Impactful Communication》(簡稱 MIC)培訓,學習如何在各種職場互動中發揮「有影響力的溝通」。這段旅程彷彿重新校準我長期以來的溝通習慣,也讓我重新思考:如何在跨文化的職場中,說出對的話、進行有力量的對話?

以下是我在工作實務中親身體會的 5 大溝通主題,也希望能為正走在國際職涯路上的你帶來啟發。

「看懂冰山」: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與情緒

首先,MIC 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冰山理論」 ──我們在對話中聽見的話語,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影響溝通效果的,則常藏在水面下,包括價值觀、情緒與信任感

記得我剛進德國公司時,因習慣亞洲職場文化,在會議中較少直接提出反對意見,反而傾向事後私下與主管溝通。沒想到主管認為我這樣做「不夠專業」,因為會議就是集體討論與修正的場合,事後再反饋反而延誤決策效率。

但當我向他解釋自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後,他也開始理解我的出發點。從那之後,我更留意在不同文化中「什麼是被期待的溝通方式」,也更能在對話中看見彼此的潛在假設與情緒 ──這,就是冰山模型的價值。

接著,我們一一進入實務操作的心法:

圖/小敏 提供

ㄧ、提問的力量:主導對話的關鍵,引導討論並解決問題

「提問的人,才是引導對話的人。」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提問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能幫助我們快速掌握關鍵資訊並引導討論方向。不同類型的提問適用於不同情境:

  • 開放式問題:用於探索需求或了解全貌。例如:「目前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到生產排程?」
  • 選擇式問題:幫助對方做出決策。例如:「我們可以選擇加班趕工或調整交期,您認為哪種方式更可行?」
  • 封閉式問題:確認具體細節。例如:「這批貨物是否能在下週五前完成裝運?」

像是在一次跨部門會議中,面對原物料延誤的問題,我先用開放式問題:「延誤主要是什麼原因?」接著轉為選擇式:「是否考慮改用空運?」最後以封閉式問題收斂:「如果改用空運,成本會不會超出預算?」那次我們迅速聚焦討論重點並達成行動共識,也讓我體會到:「好的提問,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領導能力的展現。

二、主動聆聽:促進理解與建立信任

主動聆聽不只是「等對方說完」,而是一種全神貫注的參與方式。在專案管理中,我們經常需要處理多方意見,而主動聆聽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每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主動聆聽技巧:

  • 專注聆聽Listen Openly):給予對方全盤的專注力,保持中立且不快速下結論。

  • 重述對方觀點Restate what you have understood in your own words):確認自己是否正確理解。例如:「您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能提前提供設計圖,就能加快生產流程?」

  • 澄清疑問Ask relevant questions to clarify the"real"meaning):針對模糊之處提出具體問題。例如:「您提到資源不足,具體是指人力還是設備?」

  • 確認共同理解Confirm mutual understanding):與對方最終確認雙方理解一致。

曾有一位同事對部門變更政策感到不滿,過去我可能會急著解釋,但這次我選擇先讓她講完,再重述她的觀點,並問:「你認為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讓流程更順暢?」她的情緒逐漸緩和,最後還主動協助優化提案。那一次,我深深體會:聆聽,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讓人願意靠近的態度。

三、回饋的藝術:讓人看見自己,也願意前進

MIC 課程教我一個實用的回饋架構「OSCAR」 ──具體觀察(Observable)、具體內容(Specific)、建設性建議(Constructive)、行動方向(Action)、與可能成果(Result)。

例如,有次我對新進同事說:「我注意到你主動優化資料邏輯(O),讓團隊節省了不少時間(S)。如果你能持續朝這方向發展,會在資料分析上更快上手(C/A/R)。」

具體的回饋不但讓她感受到被看見,也激發她更多主動貢獻。回饋不是指出錯誤,而是幫助對方看見自己可以成為誰。

四、處理衝突:從對立走向雙贏

在專案管理時,不同部門或合作夥伴之間難免會出現衝突。關鍵在於如何將衝突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而非讓分歧升級為對立。

衝突處理三步驟:

  • 承認差異並且表達願意合作的態度:尊重彼此觀點。例如:「我理解您的擔憂,那麼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共同目標?」

  • 尋求共識:找到雙方都認同的解決方向。例如:「我們都希望交期不受影響,那麼是否可以考慮增加額外資源?」

  • 創造雙贏方案:提出兼顧雙方利益的方法。例如:「如果我們分批交貨,是否能同時滿足您的需求和我們的排程?」

衝突處理的核心,不是贏過對方,而是找到讓雙方都能前進的出口。

五、結構化對話流程:提升效率與效果

有效溝通需要結構化的方法,以確保每次討論都能達成預期目標。以下是一個四步驟流程,可應用於日常工作中的各類會議或談判:

  • 積極開場:建立信任並明確目標。例如:「今天我們希望解決的是生產排程延誤問題。」

  • 識別需求與機會:透過開放式提問了解對方的優先考量。例如:「哪些資源對您來說最為關鍵?」

  • 支持與確認:提出解決方案並探討可行性。例如:「如果我們提供額外的人力支持,是否能縮短交付時間?」

  • 結束與後續行動:總結結果並確認下一步。例如:「我們將在本週內提供更新計劃表。」

以下是 3 個我最推薦的影響力溝通技巧

如果你也正準備跨出海外、走入國際職場,以下三個技巧會是你每天都能練習的小幫手:

  • 用「開放式問題」開場:如「你怎麼看這件事?」「你有哪些顧慮?」能讓對方打開心房。

  • 學會重述對方說法:像「你的意思是……對嗎?」能立即建立信任與確認。

  • 給出具體回饋,而非空泛讚美:例如「你在提案中提出了 3 點具體建議,幫助我們更聚焦」,會讓對方更有動力持續優化。

結語:溝通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對於在海外生活,適應異地文化的我們來說,「溝通」從來不是技巧比拼,而是一次次選擇 ──選擇去傾聽、去理解,去搭建橋樑。 越是多元的環境,越需要我們放下預設,用更開放而有意識的方式與人對話。透過理解冰山模型、善用提問技巧、練習主動聆聽以及處理衝突,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日常的種種挑戰 ──不管在工作上或私人生活中。

溝通的本質,不是讓自己說得漂亮,而是讓彼此都被聽見。我想,這也是每一個希望在國際職場站穩腳步的人,最需要練習的能力。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灣人習慣的「會議後溝通」,卻被德國主管批評不夠專業──跨國企業教我的「影響力溝通」5 大重點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實測 5 招國際職場溝通術:別怕被貼「難相處」標籤,勇敢說出你的需求
●英文說得好,不代表你很會溝通!──7 個現在就可以開始練習的「跨文化溝通」技巧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3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