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稅20%非真正威脅!中研院學者:232條款調查和談判才是重點
Newtalk新聞
美國白宮宣布台灣關稅20%,比日、韓、歐盟15%還要高。總統賴清德表示,這是「暫時性稅率」,因為台美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許文泰指出,目前的關稅其實適用的範圍不大。大約只有25%左右的對美出口量,之後的232條款之下的調查與談判才是重點。
在白宮公布台灣關稅稅率為20%後,負責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返台後表示,「談判還要繼續進行,我們會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稅率。」
許文泰表示,日韓的關稅只有15%,而我們的關稅只降低到20%,不免讓人失望。但因為台灣還沒有跟美國達成真正的協議,所以這個關稅如賴總統所說,應該是暫時的。這是因為日韓都有許多輸送利益的條件來換取15%,但台灣的還沒有,所以應該是有續降的空間。但他認為,對美國有相當貿易順差的國家,15%已經是地板了。所以,這只是一個在15%~20%之間的數字取捨。
許文泰點出,目前的關稅其實適用的範圍不大。大約只有25%左右的對美出口量。因為有一個關稅豁免清單,裡面包含半導體、伺服器以及其他電子產品,幾乎台灣的出口大宗都豁免。所以,這個20%不是真正立即的威脅。之後的232條款之下的調查與談判才是重點。因為美國這部分還沒做完,而台灣的重點也正是在這裡,所以沒有完全談完不算奇怪。
不過,許文泰也提到,這20%的關稅,或之後降低到15%或之間的數字,也不能說對民眾與經濟沒有傷害。電子半導體以外的出口產業會受傷。但因為與競爭對手,例如日韓、越南的稅率差別不大,所以這傷害比較像是消費市場萎縮,而非競爭劣勢。另外一個觀察重點是中國的稅率。美中關係不穩定,關稅還沒有底定,只要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持續維持明顯高於台灣、日韓等的稅率,那麼對這些東亞國家其實是個利多。
許文泰強調,特別是非關稅壁壘的移除與所謂的「開放市場」,細節都還沒有說。農業應該會受傷,但汽車產業可能會很慘。這背後的勞動市場,會是政府需要特別著墨與幫助的。
許文泰指出,另一個觀察重點中的重點是匯率。匯率的大幅升值對出口產業傷害更大。但匯率牽動非常多,也牽涉貨幣政策的操作。有點複雜。
至於川普關稅是否會將台灣推向中國,許文泰認為並不會,並點出最重的要的還是廠商去哪裡投資的問題,這點影響更長期且深遠,因此重點不是美國對台灣的關稅,而是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從川普1.0的關稅鐘就可看出亞洲各國逐漸從中國轉移回本國和東南亞或印度等地,對本國經濟產生助益,包含台灣和日本皆受益,在美中關係不好,關稅高的情況之下,中國不會是個台商想要大筆投資的地方。
最後,許文泰強調,雖然不是透過關稅「推向中國」,但川普的現實性格與台灣的內鬥內耗,是台灣最大的生存危機。之後的對美投資與輸送利益,不見得是個壞事,因為這是加深美國與台灣的「利益牽絆」。但重點的重點是,最好的晶片必須仍是台灣製造的。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