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白河蓮子遇到空前危機,不明疫病大規模入侵,農民無藥可用,亟需政府正視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6月23日09:20 • 發布於 07月01日00:43 • 上下游新聞

白河是台灣著名的蓮鄉,但近年遇上空前危機,中國低價進口產品搶佔市場,缺工、極端氣候讓成本不斷上升。儘管當地蓮農自行育種加強競爭力,但蓮田爆發大規模不明疫病,感染快速卻無專用藥劑可治,讓農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亟需政府相關單位正視。

白河蓮田遭不明病菌入侵,蓮葉黃化、枯萎。(照片提供/楊家銘)

不明病害來襲,蓮農憂心「要逼我們離農嗎?」

「蓮『慘』業真的越來越難混了。」白河青農楊家銘表示,今年蓮田爆發不明病害,來勢洶洶。這種病菌在梅雨季大雨過後大舉蔓延,正好碰上結藕初期,農民只能眼睜睜看著病害從葉面擴散,葉片枯萎,植株營養不足,整體產量不樂觀。

楊家銘說,不明病害在白河蓮田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幾年前就曾發生蓮藕腐敗病,當時病源來自種苗,但許多農民沒有通報農會或公所,只以為是操作不當,隔年再自行調整,「結果病害就這樣擴散開來」,直到過了兩、三年,農民發現情況不對勁,才送檢確認病因。

如今又有新的病害出現,傳播途徑不明,讓農民防不勝防。「像我的兩塊田隔著馬路,右邊生病、左邊卻沒事,是馬路產生了隔離作用嗎?還是剛好沒傳過去?」他苦笑說,病菌從哪裡來、怎麼傳播,完全沒有頭緒。

目前蓮田沒有合法可用的殺菌劑,雖然農民已經向改良場求助,但找出病因、研擬解方的速度緩慢,眼看病情持續擴大,農民根本無法對症下藥。「進口競爭、人口老化已經夠辛苦了,現在又來不明病害,難道是要逼我們離農嗎?」楊家銘無奈地說。

白河青農楊家銘返鄉務農,希望擦亮「蓮鄉」招牌,但蓮田卻爆發不明病害。(攝影/林怡均)

遊走在違法邊緣,青農嘆:蓮農早已被邊緣化

青農阿漢(化名)坦言,蓮花沒有專用殺菌劑,農民只能「借用」芋頭等其他作物的藥劑應急,並且提早停藥,以降低殘留風險,「等於一直遊走在違法邊緣」。

他悲觀認為,這些困境只是壓倒蓮農的最後一根稻草,「人口老化、消費者也跟著老化,一般業務通路又只賣中國進口蓮子,即使台灣有『新鮮』這個優勢,對消費者來說也沒有意義,因為大家根本吃不出來。」

阿漢曾經前往中國湖北參觀,當地有完整的蓮產業研究單位,從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到行銷推廣,都有專責團隊負責,也研發了各種蓮用機具;反觀台灣,不僅沒有蓮花研究員,連最基本的資料都缺乏,「一有病害發生,大家只能乾著急,根本沒有對策。」

中國蓮產業規模龐大,台灣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蓮子。(攝影/林怡均)

蓮田病害纏身,無專用藥劑可治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蔡小涵表示,高溫高濕的水田正是真菌繁殖的溫床,她已於 6 月中旬前往白河採樣,目前正進行病株化驗,以確認造成蓮花葉片病斑的真菌種類。

針對農民反映蓮田沒有專用殺菌劑可用的困境,蔡小涵說明,由於這類病害是近年才出現的新問題,但農藥如果要核准登記,必須經過安全性、藥效等一系列試驗,整體費用高達數百萬元,因為台灣蓮子與蓮藕的種植規模不大,藥商普遍缺乏投入意願。

目前改良場已針對現有市售藥劑進行試驗,希望能儘快找出適合蓮田使用的藥物來協助農民防治。不過,這個「儘快」可能也得三年後才會到來。

農業部農藥試驗所農藥應用組研究員李敏郎表示,農藥要核准登記在某種作物上,必須經過完整的程序,其中,光是田間試驗就至少需要一到兩年,後續審查和公告程序又得再花上至少一年半,「請農民朋友體諒,農藥登記真的不是今天要、下星期就能有。」

當蓮葉黃化、枯萎,可能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導致蓮子、蓮藕產量減少。(照片提供/楊家銘)

農藥試驗所:蓮花不符合「農藥延伸」條件

針對像蓮花這種屬於「少量作物」、又缺乏專用藥劑的情況,農業部早有推動「農藥延伸使用評估制度」,讓已經核准用在其他類似作物上的農藥,經過評估後直接開放使用,不用再進行田間試驗。例如信義鄉過去曾爆發梅黑星病,經過安全性和藥效評估後,農業部開放梅農使用「待克利」這種果樹類作物廣效性殺菌劑。

既然蓮花目前無殺菌劑可用,是否能將其他水生植物的藥劑延伸到蓮花使用?李敏郎以水蓮為例說明,雖然水蓮和蓮花同樣都是水生植物,但由於水蓮的可食部位是莖,蓮花則是種子,兩者取食部位不同,因此在安全性評估時無法直接類推。「不是不願意開放,而是專家們審查時必須謹慎,現階段尚未符合延伸條件。」

沒有農藥僅能使用替代資材,效果有限

在沒有合法農藥可用之前,蔡小涵建議農民可使用「4-4 式波爾多液」等屬於「免登記資材」的藥劑來保護葉面,並應在雨季來臨前提早施用,以降低發病風險。

此外,蔡小涵也在白河部分田區發現有土壤傳播型病害,如鐮孢菌引起的蓮藕腐敗病,以及腐黴菌造成的蓮莖腐病。針對這類病害,農民可使用中性化亞磷酸增強植株抵抗力。不過她坦言,這些病害一旦爆發,很難完全根除,除了提早使用資材防範之外,若病情過於嚴重,唯一作法只能「換地種植」。

不明病菌導致蓮葉枯萎,影響光合作用。(照片提供/楊家銘)

故鄉情感難捨,盼蓮田不要走向終點

店仔口文教協會是白河在地組織,理事長石揚業表示:「沒有蓮花就沒有白河,這是我們白河人共同的記憶,也是最重要的地景,是難以割捨的情感。」協會也希望透過蓮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但他坦言,如果蓮花繼續沒落,返鄉的誘因只會越來越少,「這已經是很迫切的問題,只是要怎麼振興,真的沒有答案。」

青農楊家銘也補充,白河是他的故鄉,若不是為了扛住「蓮子之鄉」的招牌,他也不會選擇返鄉務農。但回來之後,他卻感到力不從心,「已經不是一個人努力就能改變的困境。」

他曾估算,台灣需要約 300 公頃蓮田才能穩定供應市場需求(註),但目前白河只剩下 150 公頃,他每年都被盤商追著跑,蓮子根本不夠賣。「雖然還有擴種空間,可是利潤太薄,農民都慢慢不做了。」

「只希望這次的病害問題能趕快解決,讓我們少一個困境。」楊家銘仍盼著一步步努力,能讓白河的蓮田不要再繼續減少。

白河蓮子是當地重要的收入,如果蓮農賺不到錢,蓮鄉就會愈來愈沒落。(攝影/林怡均)

公所:花季為賞花設計,盼蓮農賺得到錢

除了生產之外,農民也反映政府的行銷力道薄弱,白河蓮子被中國蓮子壓制,原本可藉蓮花季曝光行銷,但每次舉辦前都沒有和農民討論,像今年開幕時,蓮子根本還沒上市,「白白浪費了一次可以銷售的機會。」

對此,白河區公所經建課課長陳冠翰表示,蓮花季主要目的是吸引遊客前來賞花,如果等到蓮子大量上市才舉辦,「那時花都謝了」。

陳冠翰認為,若要重新擦亮白河蓮子的招牌,關鍵還是在於售價能否反映農民成本,「農民有錢賺,才願意繼續種」。他表示,十年前白河蓮子每斤售價約 280 元,如今漲到 400 元還不一定買得到,但肥料和工錢的漲勢更高,農民實際到手的利潤十分有限,「要再漲,消費者恐怕也接受不了,畢竟中國、越南的蓮子都便宜很多。」

陳冠翰強調,公所不會放棄推廣蓮作物,將與農民合作,「找出白河蓮子的亮點,讓大家真的賺到錢,把蓮田種回來。」

延伸閱讀:

不能讓蓮子產業消失!蓮農楊家銘自行育種,力抗極端氣候

註:台灣蓮花主要種植於台南、嘉義與桃園三地,其中台南白河為最重要產區,盛產蓮子與藕粉,是全台蓮產業重鎮。嘉義則生產專供入菜的菜藕蓮。桃園近年已多轉型為觀光用途,作物生產則相對減少。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3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