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動員動到反罷方?罷團驚「民調完全相反」大失準
大罷免首波選舉大潰敗。罷團長達一年馬拉松抗戰,比不上藍營短期衝刺,部分區域投票衝破5成,但罷團無奈表示「投票率猜對了,但動員方卻是藍營」,坦言民調完全失準。民進黨與公民同行協助罷團,即便民進黨在二階連署進場,但仍有不少黨公職觀望,沒有全力幫忙,讓罷團孤軍奮戰,加上總統賴清德失言爭議,國民黨挺過大罷免後,綠營只怕藍營變本加厲,未來的政治對抗恐更激烈。
立法院113席立委,民進黨目前握有51席、泛藍54席、白營8席,三黨不過半,過去一年來藍白聯手通過國會擴權法案、大刪大凍政府總預算,引發眾怒,民團發起大罷免。原先最佳劇本,罷掉12席以上,有機會補選翻轉6席,但罷團推估席次隨投票日逼近卻不斷下修,拉下10席已是樂觀結果,6席則是最低目標,也正是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形容的「小成功」,而今罷免掛蛋,結果跌破眾人眼鏡。
大罷免自去年底甚至年中就已開始醞釀,長期的消耗戰使罷團成員來去不定,力量逐漸被削弱,光靠罷團的力量,已無法與國民黨的短期衝刺抗衡,民進黨又為了不搶風頭、不激化對立而裹足不前,即便民進黨進場之後,有不少黨公職觀望、算計太多,沒有全力幫忙,讓罷團孤軍奮戰。
由於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也擔心被操作藍綠對決,對於進場時機與程度再三猶疑,搞得裡外不是人,罷團總希望民進黨做更多,而民進黨卻稱「與公民同行」不願扮演更積極角色,雙方「互等」,且罷團遇到爭執時,民進黨難以介入或接手,部份罷團因爭吵而後繼無力。若重來一遍,罷團認為一階成案後就要思考二階如何協助,否則起步太晚。
藍營自5、6月罷免進入二階後加強防守,以看板戰下馬威,密集舉辦講座、客廳會集結藍軍,展現雄厚組織能力,同時釋放利多法案,包括「還假於民」、軍人加薪、普發一萬元、虐童加重刑責法案,討好選民的政策一波又一波,綠營難以辯護,根本「守不住」。賴政府面臨執政內憂外患,又民眾對民生議題有感,關稅、電價、經濟議題讓大罷免風向更為不利。
選前一個月,整體罷情不如預期的「熱」,各地活動、造勢都淪同溫層取暖,無法再突破,有幹部坦言,甚至前總統蔡英文的登高一呼都還比較吸引中間選民。雪上加霜的是,原先要炒熱氣氛的護國大遶境還遇到颱風攪局,而南部災情慘重,賴清德卻稱災民要自己爬到屋頂、別什麼事都要靠國軍,行政院長卓榮泰稱「1萬元只能買冰箱或遙控飛機」,幾波失言讓綠營啞巴吃黃連,台中市長盧秀燕趁勢追打「搞大罷免怎麼不去救災?」原先藍營為罷免被動防守方,但幾波攻勢下已扭轉態勢。
這場大罷免的主旋律是「反共護台」,確實吸引到部分正藍軍回歸,然而,被罷免的藍營人士屢屢痛批賴清德搞專制獨裁,將「罷免=讓民進黨一黨獨大」概念相連結,令希望維持監督制衡力量的選民卻步,罷團認為藍營這波論述有效果,使大罷免失敗收場。
罷團人士分析,一開始在民進黨內部,認為大罷免能走到最後的不超過10人,很多地方政治人物、有資源的人,顧忌比較多,不會全心投入運動,讓罷團孤軍奮戰,而民進黨想要退居二線、不想擴張成藍綠對決,但國民黨策略上也會逼民進黨不得不站出來,民進黨判斷這場運動進場時機還有檢討空間;此外,民進黨要扮演公民團體側翼,如果曝光程度太多,可能會反客為主,跟之前宣稱是不願站出來的理由有點衝突,不應讓公民團體發起的大罷免失焦。
不過該人士認為,罷免區域都是藍營執政縣市,綠營盤勢本就比較弱,而民進黨作為執政黨,「也不是完全沒有犯錯」,確實沒繳出非常出色的成績單,也會影響民眾投票意向。但即便大罷免失敗,大罷免效果也已出來,「國民黨立委去年還非常囂張,現在看起來比較像正常國會議員」,對於罷免結果,這就是民意,也沒有什麼好去爭執 。
而在罷團選前預估葉元之、徐巧芯、王鴻薇、羅廷瑋投票率有達到預期,但結果竟然與民調完全相反,罷團驚訝「動員到的是被罷免方」,直呼藍營組織動員非常成功,甚至有立委不同意票數超越當時選舉的票數。
罷團坦言,從結果可看出大罷免的正當性遭受質疑,中間選民不喜歡仇恨動員,淺藍、淺綠都沒有出來罷免,且更多事前未表態的隱性選民投下不同意票,同時民進黨支持者並沒有完全被動員,導致結果與預期落差不小。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