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傅崐萁仍居不敗之地!花蓮人為何不挺罷免 這兩點是關鍵
花蓮立委傅崐萁罷免案落幕,儘管罷免方取得超過25%的同意票,最終仍因不同意票數而未能通過。此役突顯花蓮人對「外來人」的複雜情感。民進黨進駐、名嘴輪番上陣,在外界看來是聲勢浩大,在地方卻可能適得其反。此次選舉結果,正是地方認同與外部動員碰撞的縮影,也再度驗證花蓮特殊的政治生態與深厚藍營組織網絡,並非輕易可撼動。
傅崐萁罷免案結果出爐,雖同意票4萬8969票達門檻,但不同意6萬5300票,罷免案最終宣告失敗。儘管有退休老師「葉霸」葉春蓮、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以及華碩共同創辦人童子賢等地方與知名人士力挺,但仍難撼動傅崐萁在花蓮盤根錯節的地方組織與穩固基本盤。
早在選前,藍營地方人士就曾示警:「民進黨進駐花蓮,恐怕不是助力,而是絆腳石。」理由在於,罷免行動中大量「外來聲援」雖在外界眼中氣勢如虹,各家媒體都湧入花蓮,花蓮能見度前所未有,實則未能真正融入當地情感與生活脈絡。對部分花蓮選民而言,罷免團體「大軍壓境」、綠營名嘴輪番上陣,反而容易引發「被指揮」、「被操弄」的反感心理。
地方居民私下表示:「台北人選完就走了,留下的生活困境還是我們在承擔。」對花蓮人而言,颱風造成的斷路斷電、交通不便、通訊中斷,外地人無法真正體會與承擔。正是這種現實落差,加深了花蓮當地人對外來人的排斥,形成罷免行動難以突破的心理圍牆。因為花蓮狹長封閉的地形,只要一場地震、一個颱風,對外聯繫就可能中斷。
回顧過往,1993年民進黨提名陳永興參選花蓮縣長,雖造勢場高達3萬人,選舉結果卻僅獲4萬5千多票,不敵對手王慶豐的8萬9千多票。當時藍營陣營一句「陳永興是外來的」就足以凝聚支持力道,至今依然成為地方選戰操作的有效工具。
儘管此次罷免陣營中不乏在地聲音,包括在地任教數十年的葉春蓮、花蓮縣議長張峻,以及出身瑞穗童子賢,也不敵傅崐萁遍布各界的組織網絡。從工會、農會、漁會到社區發展協會,傅長期經營的系統發揮了穩定戰力。
726大罷免案,除了展現部分公民社會動能,也再次映照出台灣人對國族認同感。對花蓮選民而言,真正能撼動傳統政治結構的力量,恐怕不是喧騰的口號與短暫的聲援,而是與在地生活經驗真正產生連結的長期承諾與具體行動。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