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印度「大壺節」,為什麼值得你認識?

換日線

更新於 03月24日08:36 • 發布於 03月10日06:51 • 換日線編輯部
印度「大壺節」,為什麼值得你認識?

2025 年 1 月,印度迎來了全球矚目的「大壺節(Kumbh Mela)」。

數百萬名遊客與信徒從世界各地湧入,只為參與這場被譽為「世上最大宗教集會」的盛事。面對絡繹不絕的人潮,當局緊鑼密鼓地部署各項因應措施,以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這場宗教儀式已存在數世紀,不僅是印度教最神聖的節慶之一,更是苦行僧(Sadhu,意指以嚴謹精神修行的印度教聖人)正式人門的重要儀式。

究竟這場 12 年一度的「大壺節」,藏有什麼樣的宗教意涵?在今年為期 6 週的活動中,又發生了哪些值得留意的意外插曲?

當全球目光再度聚焦印度,在大壺節活動結束的此刻,讓《換日線》編輯部帶你回顧這場宗教、文化與政治交織的重大盛事。

認識大壺節:為何 12 年才舉行一次?

大壺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和平朝聖集會。圖/Sandycinecam@Shutterstock

2025 年的大壺節,從 1 月 13 日起一路延續至 2 月 26 日,在印度普萊雅格拉吉(Prayagraj)市盛大舉辦。根據《德國之聲》報導,這場為期 45 天的活動,截至今年 2 月 21 日,已吸引超過 5 億人參與,遠超印度當局原先預估的 4.5 億人次。

如此龐大的朝聖人潮,使這場宗教盛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集會之一。其壯觀程度甚至可從太空中清楚看見,並在 201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可能好奇,這個節日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實際上,這場跨越數百年的宗教儀式,源自一個講述眾神與魔鬼在爭奪一罐(Kumbh)甘露的神話故事。當時在雙方激烈爭鬥下,這罐裝有得以讓他們永生的甘露,不小心灑出幾滴至 4 座城市中,包括普萊雅格拉吉、哈里德瓦(Haridwar)、烏賈因(Ujjain)及納希克(Nasik)。

這場神魔之戰持續了 12 天(時間相當於人間的 12 年),因此接收到「靈丹」的 4 座城市,此後每 12 年會輪流舉辦大壺節,並根據太陽、月亮及木星的排列順序決定日期。此外,每兩次大壺節慶之間,亦會舉辦一場「半大壺節(Ardh Kumbh)」。

雖然每屆大壺節都吸引大量信徒朝聖,但 2025 年的大壺節卻格外不同,原因在於,今年的行星及恆星排列與神話故事中的情況相同,發生機率之小,僅有每 12 次大壺節(也就是 144 年)才會發生一次,因此本年度的大壺節又被稱為「偉大的大壺節(Maha Kumbh Mela)」

神聖沐浴日:洗盡罪孽,邁向光明

「神聖沐浴日」被視為大壺節的重要亮點之一。圖/Sandycinecam@Shutterstock

對大壺節的朝聖者而言,最震撼的場景,莫屬於看見放棄世俗依戀的苦行僧跳入水中;對虔誠的信徒來說,這場儀式不僅是一場壯觀的宗教盛事,實際上更承載著深刻的靈性意涵。

大壺節的神話故事背景,讓這場儀式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在印度教信仰中,信徒深信,在大壺節慶祝期間,聖河的水將化為傳說中的「甘露」,而自己必須將此沾滿全身,才能說服恆河女神賜予他們任何想要的東西。

在大壺節現場,信徒們將會在 3 條聖河──恆河(Ganges River)、亞穆納河(Yamuna River)與神話提及的薩拉斯瓦地河(Saraswati River)──交界處沐浴。他們相信,在此沐浴可淨化他們來世的罪孽,並向「精神解放」邁進一步。

本屆大壺節為期 6 週,在特定行星及星座排列決定下,共有 6 個適合沐浴的日期,分別是 1 月 13 日、1 月 14 日、1 月 29 日、2 月 3 日、2 月 12 日及 2 月 26 日。而其中僅有 3 天──1 月 14 日、1 月 29 日、2 月 3 日──為苦行僧可前往沐浴的「神聖沐浴日(Shahi Snan)」。

在神聖沐浴日中,民眾可看見全身塗灰的印度教信徒們手持三叉戟、劍、矛等工具,一邊唱歌、擊鼓,一邊高喊著讚美印度教神靈濕婆的口號,緩慢走入聖河交匯處。而在留著標誌性髒辮、頭戴萬壽菊冠冕的苦行僧身後,則可看見數百萬名印度教朝聖者跟隨他們進入水中。

「神聖沐浴日」被視為大壺節的重要亮點之一,不僅向世界展現了印度教的信仰,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宗教儀式,讓他們在浸泡於聖河時,尋找靈魂的救贖。

「偉大的大壺節」:踩踏意外不斷,多人喪生

2025 年 1 月 14 日活動現場。圖/prabhat kumar verma@Shutterstock

根據《BBC》報導,印度當局為避免活動現場發生意外,花費 700 億盧比(約新台幣 263 億元)進行規劃,在 4,000 公頃(約 40 平方公里)的活動現場設置 16 萬頂帳篷,並動員 4 萬名警察維護秩序。

然而,儘管印度當局已加派人力疏導人流,活動現場及周邊區域仍發生多起人群推擠意外。

在第二次神聖沐浴日(1 月 29 日)當天清晨,大批朝聖者湧向河岸,爭相參與沐浴儀式,導致踩踏意外。根據《路透社》報導,此次事故最終造成至少 40 人死亡,60 人受傷。

2 月 15 日,新德里火車站因有多輛前往活動現場的火車誤點,導致眾多擔心未能及時前往普萊雅格拉吉市的民眾,爭先恐後地爭搶進入火車。根據媒體《Frontline》,此次意外最終造成至少 18 人喪生,25 人受傷。

印度總理莫迪在 X 平台上針對踩踏事件表達哀悼。圖/截自 Narendra Modi@X

儘管意外頻傳,卻絲毫不減數百萬人冒著安全及健康風險,也要前往大壺節現場的決心。在這背後,「信仰」是唯一解答。

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

回顧歷史,印度歷屆政治領袖都試圖透過舉辦大壺節,加強自身與印度教教徒的聯繫。

以本次舉辦大壺節的普萊雅格拉吉市為例,根據《CNN》報導,該市原名為阿拉哈巴德(Allahabad),直到 2018 年才改名。當時的決定象徵著,印度政府要將「普萊雅格拉吉市」打造成印度教朝聖者精神聖地的決心。

這一更名決定,看在認為「印度文化與印度教間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眼裡,可謂再適合不過,這完美符合他想將印度從一個世俗、多元化的國家,塑造成以印度教為民族核心的政治理想。

印度教信徒人數佔印度 14 億人口的近八成,在莫迪及其政黨的帶領下,大壺節已成為倡導印度民族主義的重要一環。然而,此舉也受到不少批評者質疑,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實為根植於「印度教至上主義」,並企圖透過宗教鞏固政治權力。

2025 大壺節的舉辦,也因得到當局政府巨額資金、大規模公關活動的支持,而被視為印度教坐擁權力及政治地位的象徵,甚至成為印度人民黨推動「普及印度教文化」的管道。

從上述現象來看,無論讀者是因何種原因關注本次大壺節,這場「偉大的大壺節」絕不僅是一場宗教盛會,亦是一場政治展演。這讓人不禁思考政治及宗教間的界線,尤其在這片擁有多元宗教及歷史的土地上,兩者是否早已難以分割?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信仰,究竟是一種超出世俗的心靈寄託,又或是被賦予更深一層政治意涵的產物?

【延伸閱讀】

●「你可以說英文嗎?」──印度究竟說什麼語言?從孟買鴨不是鴨說起
●一部寶萊塢電影,為何引發印度的流血暴動?──比電影《帕德瑪瓦特》更「精采」的印度宗教衝突與政治盤算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