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大師講堂】大豆給川普上了沉重的一課 供應鏈經濟終究打敗關稅政治

上報

更新於 16小時前 • 發布於 2天前 • 杜君(Jun Du)

關稅或許能保護生產最終產品的產業,但對於依賴中間產品的靈活供應鏈卻是災難。

~英國阿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杜君(Jun Du)

近日一位攝影師拍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聯合國大會上看手機簡訊的畫面,這張照片無意間暴露了美國日益嚴重的農業危機規模。

簡訊內容顯示:「我們昨天紓困了阿根廷」,顯然簡訊來自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Brooke Rollins)。「阿根廷的回應是,取消穀物出口關稅,降低穀物的價格,並對中國出售大量大豆,而這個時間點正是我們通常會賣大豆給中國的時候。」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2025年9月23日於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查看一則有關美阿關係的簡訊。(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025年9月23日於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查看一則有關美阿關係的簡訊。(美聯社)

阿根廷決定取消穀物出口稅後,短短48小時內,中國買家向阿根廷購買了大約130萬噸大豆,而此時美國農民才剛開始大豆的收割季,手上卻沒有中國訂單。阿根廷出口激增進一步壓低大豆價格,讓中國在對美博弈中手握更多籌碼。

這不只是貿易爭端或商品流向的問題,它是一個個案研究,顯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優先貿易政策,如何根本誤解了21世紀的供應鏈經濟,以及暫時性衝擊會導致永久性的結構性變化。

雖然傳統的說法將大豆視為美中博奕的籌碼,但大豆並非最終消費品,而是緊密整合的農業—工業供應鏈之間的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input),用來加工成動物飼料或油脂,進而支撐畜牧業和食品安全。破壞其中一個環節,整個系統就會重新組織,而且永遠不會回到原來的型態。

中國在2004年就學到慘痛教訓:當時全球貿易商操縱大豆價格,將價格從每噸540美元推高到750美元,然後宣布大豆豐收,致價格暴跌至500美元,中國的壓榨加工廠被高價合約困住。學術研究估計,約3,000家大豆壓榨加工廠破產,外國貿易商趁機掌控中國70%到85%的榨油加工產能

中國不僅賠了錢,還喪失食品安全供應鏈中一個關鍵環節的控制權。影響所及,中國透過國營糧食公司「中儲糧集團」(Sinograin)建立龐大的戰略儲備,保護倖存的國營壓榨加工廠,並開始大規模投資南美的農業基礎設施。

2018年,川普的關稅政策不過加速了這個進程,中國投資的港口、鐵路、物流網絡現已能將南美大豆高效地運往亞洲,確保當關稅衝擊中美貿易時,必要的基礎設施已完成建置並正常作業。

結果,本來可能需要20年才能改變的貿易格局,在短短7年內就瓦解。2011至2018年,美國大約60%的大豆都出口銷往中國。但到了2024年,巴西在中國進口大豆的占比已飆升到 71%,而在1990年代巴西大豆的占比僅2%。

當前的貿易戰發生在供應鏈已完成重組 (自2018年開始進行重組),反映全球供應鏈固有的滯後效應。當巴西和阿根廷農民已擴大產能,即使關稅解除,這些產能也不會消失。中國的大豆壓榨加工廠與南美供應商建立了持久的合作關係,同時港口和物流網絡也已優化,支持巴西—中國的運輸路線。全球大豆的定價,過去以北美收成為中心,如今已依循南美的農業時序而波動。

這個變化背後的經濟邏輯很簡單:像中國這樣集中化的買家,比起分散的賣家(如美國農民),實現供應多元化的難度,遠低於分散經營的美國農民尋找替代市場。中國每年進口1億至1.05億噸大豆,遠超過其他進口國。由於中國在全球大豆貿易的占比高達60%,美國農民根本無法在其他市場複製這樣的需求。中國曾經面臨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的問題,如今美國農民正在為依賴單一買家付出代價。美國農民失去了最大買家,而這個買家早已投資建立了可行的替代來源。其他零散市場就算加總起來,也無法彌補這樣的損失。

這一切都突顯美國當前貿易政策的矛盾。美國向阿根廷提供了約20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以防它進一步倒向中國;然而阿根廷的回應卻是取消出口稅,讓大豆立刻因降價而更具競爭力,然後銷往中國。

與此同時,美國農民在2018到2019年間獲得約280億美元的補貼,但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市占率蒸發,現在又在準備迎接下一輪紓困。正如伊利諾伊州大豆協會的一位發言人最近所言:「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與貿易夥伴保持良好關係,我們想要的是自由市場,而不是救助補貼。」然而,美國卻仍繼續補貼本國農民,並且資助自己的競爭對手。

這一連串變化暴露美國在面對全球相互依存市場時的根本缺陷。關稅或許能保護生產最終產品的產業,因為轉換(供應鏈)成本高,但對於依賴中間產品的靈活供應鏈卻是災難,因為買家可以輕易替換供應環節。顯然,美國的貿易政策未能認識到這個重要之別。

英國脫歐後的貿易政策與川普的關稅戰略,兩者的情況極具相似性。兩國的敘事都充滿主權和談判籌碼的高調論述,但忽略了複雜供應鏈面對斷鏈的適應能力。將本質多邊的貿易視為雙邊博奕時,他們既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低估了因應變化所需的調整成本。

我研究英國脫歐後的貿易活動,結果發現,斷鏈會隨時間加劇而非緩解,2023年較往年更明顯的貿易萎縮,顯示深層的結構性變化,而非暫時的調整。英國在消費品方面已經與歐盟價值鏈脫鉤,但在中間品和資本品領域仍依賴歐盟。這與美國農民失去中國市場的困境一樣:主動造成斷鏈的一方承受不對稱的壓力:對於擁有多種選擇的買家(歐盟和中國)來說,重新組織供應來源相對容易;對於賣家(英國和美國)來說,要找到等效的替代市場則困難甚多。

大豆事件提供了更深刻的一課。在現代貿易中,控制供應鏈節點比控制原材料更重要。中國在2004年失去大豆壓榨加工產能的主導權,花了20年時間重構,確保自己不再如此脆弱。現在美國正失去最大的出口市場,因為它未能理解供應鏈一旦重組,就不會因關稅變動而回復。

當貝森特讀著那則簡訊時,結果已經昭然若揭。他實際上是在讀一段貿易關係的「訃文」,這段關係已被多年謬誤的政策系統性瓦解。現在的問題已不是能否重建,而是美國決策者是否真的明白,為什麼它難以重建。

杜君(Jun Du),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專注於國際貿易、生產力及全球價值鏈等領域。

(譯者:張瑩 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Supply-Chain Economics Beats Tariff Politic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不景氣中的贏家!永慶房屋25%房仲Q1業績成長逾五成

挺員工!永慶房屋再加碼 年度最高36天「有薪福利假」 特休假另計

【龍頭企業特輯】房仲倒2成?永慶卻逆風高飛 老店東搶開店!加盟持續擴增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馬路當賽車場!4豪車「街頭競速」撞超商 店外民眾撞骨折

EBC 東森新聞
02

1週6次...房仲爸激戰女業務 運動量好足!她嬌喊:你量體重會變瘦

鏡週刊
03

太子集團案海外金流經手人到案 尼爾創新負責人、財務主管收押

三立新聞網
04

中國禁日令一出!台灣「2關鍵字」飆天花板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長髮女鬼真身曝!基隆中山隧道出沒…害直擊騎士嚇到腿軟3人下場出爐

三立新聞網
06

網紅賓賓哥開直播嗆聲校長 盧秀燕:將採法律行動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