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拍板!政院生育補助10萬元,明年元旦上路!醫籲:問題在「育」,非僅是「生」

華人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18日08:39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拍板!政院生育補助10萬元,明年元旦上路!醫籲:問題在「育」,非僅是「生」

根據最近(2025年世界人口統計、World Population Review等資料),全球生育率(1.11)最低的國家是台灣!為因應少子女化,行政院18日將通過三大育兒新方案,包括「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與「醫療性凍卵補助」,其中在生育給付部分將由中央統一補貼至10萬元,至於雙胞胎將按比例給予,預計2026年元旦上路。

政院通過三大育兒新方案: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與醫療性凍卵補助

行政院政委陳時中表示,公保、勞保、農保、國保或軍保等不同保險類別,每位新生兒都將獲得10萬元生育補助,也包括目前現行並無任何保險的7144位國人也能申請,確保無保險者也能享有基本保障。此外,行政院也將大幅增加人工生殖的補助額度,將補助年齡切點從40歲調整至39歲首次治療週期:

首次治療週期:補助從10萬元增至15萬元。

第2、3次:補助從6萬元增至10萬元。

第4、5、6次:維持現行補助6萬元。

限制植入一個胚胎。

39歲以下完成6次療程者的整體政府補助金額從約40萬元微增至53萬元,40至44歲的3次補助則從22萬元增至29萬元。

根據2023年的數據,台灣的新生兒僅有13萬5571人,是連續兩年無法突破14萬人,而2024年的推估值依然更低;近年來,台灣面臨經濟壓力、高房價、物價上漲、薪水凍漲、育兒成本高昂等因素下,生育率不斷下降。而針對政府此次祭出3大調整政策,是否真能有效提升生育率呢?

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政府此次的調整或許對於尚未嘗試過試管嬰兒者的人,在心理上有所影響,但是要真正提升生育率的關鍵:在於解決「育」的問題,而非僅是「生」的問題。

他山之石!新加坡的增加生育率政策

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雖然新加坡身為亞洲經濟高度發展國家,也面臨生育率低(1.17)的難題。但是,新加坡為了搶救低生育率,除了補助試管嬰兒(ART / IVF)之外,對於提升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採取了很多政策組合。以下是蔡鋒博醫師整理新加坡的增加生育率政策,提供參考,看看新加坡在做什麼?為什麼做?哪些地方可能還不夠?

新加坡為了提升生育率正在/已經採用的政策

根據最新資料,新加坡的生育政策除了補助試管嬰兒ART外,還包括下列幾項重點:

金錢補助 / 稅務優惠 / 儲蓄計畫 “Baby Bonus Scheme”

包含現金禮金、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CDA) 的共同儲蓄、First Step Grant等。降低撫養孩子前幾年(出生、育嬰、托育)在經濟上的壓力。

托育 /幼兒照護補貼 / 政府補貼幼兒中心 / 學前托育 (childcare subsidies)

尤其對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補貼。也有政府支持的幼兒園設施及普及性的托育服務。使父母能夠更容易找到價格合理、可靠的托育。

育嬰假與家庭/職場友善政策

包括延長產假與育嬰假、父親假、彈性工作安排支持、給予公司獎勵若實施工作彈性安排。減少工作與育兒之間的衝突,讓父母能夠在生育後也能維持職涯並兼顧家庭。

公共宣導、婚育文化與政策整體包裝(Pronatalist 整體激勵措施)

政府不僅發錢或補貼,也透過政策組合(結婚與育兒激勵 + 稅收 +補貼 +婦女就業支援 +宣傳)來改變環境與社會期待。比如嘗試從文化與社會觀念層面減低「養孩子是負擔」的感受,讓育兒/生孩子看起來更可行,也能被社會與工作場所容忍。

為什麼新加坡這些政策對提升生育率幫助「有限」?

從現有分析可以看到,新加坡這些政策雖然廣,補貼也不小,但幾個結構性、心理性、經濟性的因素使得它們並沒有讓生育率TFR回升到替代率(約 2.1)。以下可能是阻礙:

1.生育與婚育年齡延後

人們結婚與生第一胎的年齡越來越晚。即使有補貼或托育支持,等到30+歲以後才想生小孩,生育力自然下降,風險與成本上升。補貼若無法針對這個「年齡敏感期」作出很大改變,效果有限。

2.育兒與生活成本高

新加坡生活成本、教育費、住房費等很高。補貼雖有,但很多家庭仍感覺撫養孩子要負擔巨大。養育孩子的心理與時間成本不只是金錢。來自民意調查的顯示,“費用與壓力”是很多人不願/推遲生孩子的原因。

3.工作與性別角色問題

職場文化、晉升停滯或公司對育兒與產假支持不夠強,使得很多人擔心生孩子會影響未來的職涯。補貼和假期政策雖有,但尚未足夠強到真正改變這種選擇。

4.政策設計中對年齡與早期育兒敏感性不足

如IMF分析指出,新加坡雖然提供 ART 補助,但政策整體中很少針對女性在20代與30代早期這段「育齡高、生育能力強期」做激勵或支持。

5.情感/心理因素與個人選擇

有些人即使能負擔孩子,仍可能因為生活方式偏好、個人自由、工作與休閒的平衡、育兒壓力等原因選擇不要或只要一胎。

新加坡最近有什麼新的政策動向?

最近(2023-2025年左右),新加坡在這些政策方向上有些新的推動,尤其是:

•幼兒園學前托育費用上限改革:政府在最近的預算中提出要對「政府支持的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收費做費用上限/補貼政策,使其與小學課後照看費用(after-school care),以降低家長育兒前期的負擔。

•擴增幼兒托育中心數量:為減少家長等托育空間與距離成本,政府計畫在未來幾年增加更多preschool /幼兒照顧中心。

•親子政策與稅收優惠加碼:baby bonus補貼金額不斷調整、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儲蓄匹配增加、Parenthood Tax Rebate稅務減免等持續更新強化。

•推動更靈活的工作安排:部分公司或政策提供獎勵給出彈性工作時間或工作地點、育兒假與共享育兒假等,以減輕父母在育兒早期的負擔。

總結

新加坡的策略可以概括為「補貼+支援+促文化」,試圖在經濟、社會與文化三個面向同時動手。但是根據現有觀察,單靠這些還不足以讓TFR回升到replacement rate(約 2.1)。政策如果要更有效,可能要在以下方向加強:

•提早介入→在年輕時就給足誘因與支持(如更強的教育與育齡知識宣導、早婚或育兒準備政策)。

•更強的父母職場支援→特別是母親職場回歸與職涯不被中斷、父親育兒參與比例提升、產假與育嬰假制度更有力

•更強托育制度與公共照護可及性→托育費用降低、托育設施在地化/普及化、品質保證、時間彈性(例如夜間照護、假日照護等)。

•改變文化與家庭觀念→社會對有孩子家庭的支持感(含社會尊重、理解、職場、公共空間等),讓養兒育兒不那麼「個人犧牲」。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