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請一定攜帶好面紙!金馬入圍8項 看院線國片《我家的事》如何講述親情羈絆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07日07:04 • 發布於 10月07日06:54

家人之間的愛,往往藏在一句嘮叨、一頓晚餐或一聲沉默中。目前正在熱映的國片《我家的事》以溫柔又真誠的筆觸,刻畫出那些日常中最難以啟齒的思念與牽掛。看完這部電影,你或許會想起自己和家人之間未曾說出口的愛。

故事內容絕對讓你心有戚戚焉

《我家的事》是一部能讓人「想家」的電影。導演潘客印以自身家庭故事為靈感,拍成一段關於親情的溫柔告白。故事從姊姊小春(黃珮琪 飾)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走進一個平凡卻深刻的四口之家,有嚴肅卻不善表達的父親阿冬(藍葦華 飾)、默默付出的母親阿秋(高伊玲 飾),以及正處青春叛逆期的弟弟夏仔(曾敬驊 飾)。

這個家並不完美,他們爭吵、誤會,也彼此失望過,但正如同大多數家庭一樣,愛從未因此消失。電影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靠戲劇性爆點來吸引觀眾,而是用最平凡的日常細節、一段對話的空白、一次錯過的擁抱,慢慢堆疊出家的樣貌。

每個角色的情感都像是在為彼此繞圈,雖然不說破,卻始終沒有放開手。這樣的故事,反而讓人看見家人之間最真實的距離與溫度。

電影如何演繹家人間的親情羈絆

《我家的事》最打動人心的,是它對「愛」的描寫並不華麗,卻深深觸動人心。父親與兒子之間的不善表達、母親默默做飯卻不說愛、姊弟間若即若離的關心,都像極了我們生活裡的日常。電影用極為細膩的鏡頭語言,捕捉那些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其實最有力量的情感片刻。

導演也善用環境與空間,讓「家」的概念延伸出更廣的情感層次。從家鄉稻田的風聲、工廠機器的聲響,到回家路上那段熟悉的街景,這些生活裡的細節,像是一條條情感的線,輕輕地將每個家人連在一起。即使彼此之間有距離、有傷口,那份不離不棄的牽掛,仍讓他們始終相伴。

電影必看的四大魅力

全員演技爆發,家人的每個角色都讓人有共鳴

《我家的事》的一大亮點,是每一位主要演員都完美詮釋了家人的複雜情感。藍葦華、高伊玲、黃珮琪、曾敬驊、姚淳耀全員入圍金馬獎演技類獎項,實力可見一斑。他們的表演不靠大哭大鬧取勝,而是透過一個眼神、一句猶豫的台詞,讓你彷彿看到自己家人身上的影子。

「記憶多重版本」讓家庭故事更深刻

導演用「同一件事,每個人記得都不同」的敘事手法,讓故事不只是單向敘述,而像一場情感的對話。這種結構不但讓劇情層次更豐富,也讓觀眾反思: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誤解,是否也只是「各自的記憶版本」不同?也因為這樣的設計,讓人看完後忍不住想重新理解彼此。

空間與生活風景成為親情的延伸

電影中,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場景,例如騎車回家的小路、媽媽在家工作的樣子、稻田吹來的風都成了情感的隱喻。它們提醒著我們,「家」不只是牆壁和屋頂,而是每一段共同經歷的時光、每一次並肩走過的風景。

無聲的愛最有力量

電影裡最動人的場景,往往沒有台詞。例如父子爭吵後的不語、母親端出飯菜卻不說愛、姊弟在家中看似冷漠的互動,這些「無聲」的瞬間,反而最貼近我們台灣家庭的生活,讓你看見自己家庭的一部份影子。

風光提名

《我家的事》在第62屆金馬獎大放異彩,勇奪八項大獎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雙入圍)、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歌曲以及最佳新導演等。這幾乎是全體主演的共同榮耀,也象徵這部作品以真誠細膩的故事力量,讓「家」的情感在華語電影舞台上綻放出動人的光芒。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經典國片《油麻菜籽》重返大銀幕必知6件事!台灣女性必看電影,母女從小到大「相愛相殺」引共鳴

母親節6部電影推薦,超經典YA片《辣媽辣妹》母女互換身體大爆笑、《厭世媽咪日記》真實呈現媽咪辛酸史!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電影相關文章

01

王家衛遭向太點名!直播提《花樣年華》怒轟:沒張叔平你是個屁

緯來娛樂新聞
02

影帝吳鎮宇搭公車刷「老年卡」竟惹司機不爽差點趕下車?真實原因曝光

TVBS
03

大導演王家衛翻車?《繁花》助理曝光1小時毀滅性錄音檔

中時新聞網
04

71歲林青霞慶生照絕美!「淡妝無修圖」好膚質驚豔粉絲 網嘆:歲月不敗美人

姊妹淘
05

東京影展爆黑箱!白百何槓製片「還能這麼操作」 同片男星奪影帝笑不出來

壹蘋新聞網
06

真夫妻果然最甜!馮德倫「帶愛貓拍VCR」挺舒淇首映 送飛吻閃爆全場:以妳為傲

姊妹淘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