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的跫音》尋回半世紀失散姊弟情 彰顯文化出版深意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翻開書頁、竟找到失散半世紀的姊弟,這不僅是奇蹟,更彰顯文化出版的人文價值與社會意義,與成就一段橫跨半世紀跨海尋親的感人重逢故事!
故事的主角、臺美混血林女士,1970年代出生於臺中水湳,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對父親的身分一無所知。林母年輕時自嘉義北上,於美軍駐紮期間與一名美籍軍人相識,陸續生下一女一子。當時社會觀念保守、經濟壓力沉重,母親忍痛將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送養至美國,姊弟從此失散。直到111年《華美的跫音》出版後,這段塵封的記憶被重新喚醒。
111年,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專書《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臺中生活》,以1950-1960年代美軍為協防亞洲戰事,進駐臺中清泉崗空軍基地為歷史背景,透過文學性和故事性的筆調,回顧美援時期對臺中文化生活帶來的影響,並於112年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推廣性文獻書刊類佳作。
書中提及臺美混血兒尋親、身為美國人的作家賽珍珠成立「賽珍珠基金會」,給予因美軍撤離而沒有父親陪伴的臺美混血兒生活上的協助等篇章,竟意外成為林女士尋找親人的重要線索。
原來林女士的老同學從書中讀到臺美混血兒尋親的案例,遂於113年間借書轉交給林女士。書中提到「賽珍珠基金會」曾幫助混血兒尋親的案例,讓她燃起希望,並在當年下半年聯繫基金會,提交DNA樣本進行比對。沒想到半年之後竟收到回信,居然找到了她從未謀面的弟弟,她的弟弟目前住在香港,工作穩定,也一直在尋找親人。這場跨越半世紀的重逢,讓姊弟倆不禁紅了眼眶,也重新補上了他們生命中那塊缺失的拼圖。
文化局指出,《華美的跫音》原係為保存地方文化記憶而編纂,透過史料整理與口述訪談,呈現1960年代美軍駐臺對臺中地方生活的影響,沒想到竟成為尋親的重要關鍵。
透過本專書的出版與紀錄,每一段故事得以被發掘,猶如投下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股溫柔而持續的力量正逐漸擴散發酵,讓更多珍貴記憶得以傳承與共鳴。《華美的跫音》英文版則預計9月推出,並同步上架電子書平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