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日朝關係可望破冰?為了營救人質、也為了兩國關係正常化,高市早苗對北韓遞出橄欖枝:我想見金正恩

風傳媒

更新於 11月03日09:14 • 發布於 11月03日09:10 • 李忠謙
2025年10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會見了被北韓綁架人質的被害者家屬。(美聯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3日下午在東京出席「要求北韓釋放綁架被害者大會」,面對台下白髮蒼蒼的「北朝鮮綁架受害者家族會」成員與數百名支持者,她宣稱已對北韓傳達希望舉行「日朝峰會」的意向,而且為了終結攸關國民生命與國家主權的北韓綁架人質悲劇,她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解決問題」。

日本媒體強調,自2004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平壤之後,日本與北韓就此中斷長達21年的最高領導人對話。如今高市主動遞出橄欖枝,這片日朝關係的「永凍土」也迎來了融冰的可能性。然而平壤官媒已將高市定調為「右翼保守層代言人」,這位鷹派首相的豪賭真能迎來歷史和解的破冰船嗎?

「我的世代,將會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至今仍有受害者未能歸國的現實,我感到萬分抱歉,政府將再次嚴肅地正視這個問題。」在發表演說時,高市早苗首先向家屬們低頭致歉,這也反映了自19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在「綁架問題」(日本稱「拉致問題」)上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挫敗感。但高市隨即展現出強烈的政治企圖:「為了解決綁架問題,我國採取主體性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我將親自站在最前線,根據各種狀況果敢行動,將其與具體的成果聯繫起來。」

日媒指出,高市口中的「具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讓所有被北韓綁架的日本公民,活著回到故土。高市更在演說中分析:「如果綁架問題得以解決,不僅是我國,北韓與國際社會都將獲得巨大的利益。在這個刻不容緩的問題上,趁著家屬們依然健在時加以解決,對於日朝雙方共同描繪和平與繁榮的未來,也是不可或缺的。」

新聞小補帖: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北韓特務曾在日本以及歐洲等地多次綁架日本平民,此舉被日方認定是「國家犯罪行為」。2002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曾歷史性訪問平壤,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金正恩的父親)首次承認綁架事實,並釋放5名受害者,但聲稱其他人質(包括象徵性人物橫田惠)都已經死亡。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在平壤舉行會談(美聯社)

不過日方對北韓提出的「死亡證明」等證據存有諸多疑點,並堅信仍有多名受害者仍受困北韓。日本官方認定的綁架受害者為17人,但潛在的失蹤者可能高達數百人。這不僅是歷史遺留的人權議題,更牽動著日本的國家主權與民族情感,更是日朝關係正常化最難解的絆腳石。

來自美國的「全面支持」與平壤的「右翼」標籤

日媒指出,高市早苗「日朝峰會」與「營救人質」的想法並非即興之舉,而是經過縝密的計畫。因為她上個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舉行會談時,就特別安排川普與綁架受害者家屬們會面。高市在演說時也提及此事,表示川普「分擔了家屬們無法與骨肉至親再會的悲痛心情」。據日本政府發布的消息,川普已對日本的北韓綁架人質問題表達「全面性的支持」。

2025年10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會見了被北韓綁架人質的被害者家屬。(美聯社)

除了最重要的盟友美國,高市也利用近期出席的東協(ASEAN)會議、APEC峰會等一系列多邊外交場合,向各國領袖一一尋求對此問題的理解與合作。高市在演說時也呼籲:「我期盼,我們的聲音能夠撼動國際社會,進而最終撼動北朝鮮。」(推薦閱讀)以色列稱哈瑪斯交還人質疑體拖拖拉拉 哈瑪斯這樣辯稱

就在高市積極爲人質問題奔走時,朝鮮勞動黨的《勞動新聞》日前也對高市早苗出任日本首相發表評論。平壤方面對高市的評價充滿了警惕與敵意,除了評價高市是「一位代表右翼保守層的人物」,更細數她「從進入政界之初就發表右翼言論,被稱為強硬保守派」、指責她「將軍國主義的象徵——靖國神社的參拜正當化」。《勞動新聞》甚至指出,「可以確定的是,日本政界的右傾化絕對不會改變,而且將會走上更加危險的道路」,這也讓日韓關係的破冰與高市營救人質的悲願蒙上一層陰影。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獨家/被告名單驚見「熟面孔」!知名模特經紀曝與太子集團擦身而過:差點被騙去柬埔寨

鏡報
02

健身族都被騙了!這款「美國牌」乳清蛋白是中國貨 業者逾期改標撈百萬

太報
03

賴清德令不要綠電、重啟核三?總統府回應了

NOWNEWS今日新聞
04

離婚仍帶妻出遊慶生! 租特斯拉南下 高速衝撞釀1死7傷

TVBS
05

「馬習會」10周年 馬英九:期許鄭麗文恢復國共對話

自由電子報
06

國3驚悚追撞2人死亡 小貨車駕駛彈出掛車頭全身血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