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啟動 「自然的回聲 Echoes of Nature」邀請同來聆聽自然山林

旅奇傳媒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左起)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副局長蕭君杰、台北市議會王閔生議員、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俞振華、台北指南宮主任委員高超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吳欣珮。 圖: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提供

【旅奇傳媒/記者-張偉浩】「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自2022年啟動已邁入第4年,今年以「自然的回聲 Echoes of Nature」為題,10/17-11/30於貓空與指南山地區隆重登場。計畫延續歷年耕耘的脈絡,結合藝術、人文信仰、地方產業與地區社群,循序從探索、連結、共生走向回聲,邀請遊客走入山林,透過展演、裝置和參與活動,形塑台北山林的文化新風貌。

透過藝術轉化敬仰 呼應「里山倡議」精神

「自然的回聲」不僅意指大自然迴盪於山谷間的聲響,也象徵人內心對自然的感知與回應。微風輕拂、溪水低吟、萬物沉靜或地鳴,這些聲音皆是自然界最真實的訊息。本屆計畫透過藝術轉化這份回聲,讓觀眾以感官經驗重拾對自然的敬仰,也呼應「里山倡議」的核心精神,展現永續共生的可能。

▲(左起)台北市議會王閔生議員、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俞振華、台北指南宮主任委員高超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 圖: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提供

由優人神鼓領銜帶來環境劇場《入夜山嵐》,11/29下午在貓纜指南宮站「圓滿森境」登場。靈感源自優人神鼓的根源之地老泉山,作品以「破曉直入」、「風迴竹林」、「疾風驟雨」、「清涼一昧」、「夕陽獨行」到「入夜山嵐」的篇章,呈現山林的晨曦、風雨與夕陽光影。鼓聲與樂音交織,自然的細微變化轉化為生命的律動,引領觀眾在暮色中與山對話,將旅行轉化為心靈的淨化之旅。

創造2座公共藝術裝置 讓人停下腳步、凝視內心

除了劇場表演,今年的公共藝術裝置,以2座大型裝置創造觀者停駐與凝視的契機,既融入環境又保留藝術家語彙符號。藝術家王騰崇創作的《靜謐之屋》,取自然木材構築屋型結構,形成一處心靈庇護所,讓人不自覺地駐足停留,靜心與傾聽自然的聲音;而藝術家包大山則透過視覺圖像立體化,在作品《與山訴說》,使用金屬上漆打造2座山谷意象,象徵貓空旅人的祈願與訴說,以及修行者的聆聽與指引。藉由回聲隱喻人與自然、信仰與心靈之間的交流。作品不只是藝術裝置,更是一個讓人停下腳步、凝視內心的契機。

▲台北指南宮主任委員高超文。 圖: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提供

活動期間亦規劃互動體驗,已於10/31開放線上報名,讓大家透過擊鼓體驗、金工茶道具創作、藝術家共創工作坊、林間走讀品香與茶香品茗,跨領域互動交流,感受人與自然的緊密連結。而優人神鼓也將手持心燈與參與者一同行腳百年竹柏參道,進行一場百人藝術行動「持燈觀心,千階祈願」,在沿途燈火與山林的交織中,留下深刻的心靈印記。

▲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俞振華。 圖: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提供

台北里山川永續論壇 為三貓觀光注入新活力

2025年「台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自然的回聲」,不僅延續歷年成果,更展現秋季文化盛事的新高度,凝聚社群共創力量,推動「台北里山川永續論壇」,匯聚學術上的交流,聚焦人與自然的共生之道;期間限定「生態市集」結合農產推動「友善食農」、「永續農業」的綠色未來政策,讓市集社區、農業、藝術、生態、教育與文化傳承與體驗的平台,為三貓地區觀光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期盼帶動世代永續實踐。

當山林成為舞台,城市也在其中找到回聲,里山川正逐步奠定台北重要文化品牌地位,並持續邁向國際交流。相關活動資訊,歡迎至「走靜貓空」活動專頁或「台北里山川」官方網站查詢。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一到日本就什麼都想買?專業導遊告訴你在日本買這5項物品才對啦!

LIVE JAPAN
02

北海道到東北市區都有熊出沒?網友:市區安全還是會去!

LINE TODAY
03

國內旅遊景點體驗 你覺得還少了什麼?

LINE TODAY 討論牆
04

原來是這個意思!日本旅遊時你一定要知道的日本漢字

LIVE JAPAN
05

編輯現場直擊|大埃及博物館2025/11/4正式開幕!超過5000件圖坦卡門藏品、10萬件文物展出,歷時21年10億美金建造

TRAVELER Luxe旅人誌
06

中山站動物方城市主題雪白聖誕樹亮燈!壁畫拱門公車候車亭心中山線形公園好好拍

景點家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