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昭慧稱月薪14萬「何需供養」 他列5點質疑:日常開銷錢從哪來?
普發現金1萬預計於10月發放,法師釋昭慧日前呼籲「自由回捐」,遭運彩公會理事長何昱奇質疑,若想展現大愛,應拒絕信眾供養與善款。對此,釋昭慧昨(22日)開直播回擊,表示自己在玄奘大學教書,月薪14萬全回捐學校,「需要什麼供養?」何昱奇今(23日)再PO文表示,多數國人並未有釋昭慧的薪資水準,且既然薪資全數捐出,那法師日常食衣住行的開支究竟來自何處?認為理念與生計不該互相踐踏,希望以此聲明劃下句點。
釋昭慧昨在直播中表示,她在大學教書的月薪為14萬元,全數回捐給玄奘大學,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弱勢學生。強調自己從頭到尾都不需要他人的供養,「供養這件事,對她來講是很無聊的話題」。對此,何昱奇今早在臉書發出5點說明,強調理念與生計不該互相踐踏。
何昱奇指出,釋昭慧說自己的薪資全數捐出,聽了令人敬佩,但既然薪資全捐出,那日常食衣住行的開支究竟來自何處?釋昭慧未多做說明,反而留下更多疑問。他認為,當宗教領袖走出廟堂、針對「全民財政政策」發言時,就已不再只是單純的信仰範疇,而是進入公共議題。既然參與公共議題,就必須接受社會檢視。
針對釋昭慧呼籲自由回捐時,曾舉例「就像父母必須向銀行舉債來發,會『安心』拿這筆錢嗎?」、「沒有感覺去拿舉債發出來的錢是『恥辱』」,何昱奇認為,這些用語構成了隱形的道德綁架,「安心」暗示領取這筆錢可能心虛;「恥辱」暗示領取這筆錢不道德。然而這筆錢並非舉債硬發,而是依法還稅於民,不該被貼上不道德的標籤。
何昱奇認為,大多數國人並未達到釋昭慧的薪資水準,理念固然重要,但生計是活生生的現實,真正健全的社會應該是理念與生計並重,而不是讓台灣多數百姓因理念承受壓力,甚至彼此踐踏。且普發1萬元是行政院依法行政、立法院審議通過的政策,沒有誰需要為「領取」而感到羞愧或被道德審判。
他強調,台灣社會需要的是理念與生計並重的團結,而不是在「安心」與「恥辱」的話語裡製造新的分裂。當相關團體引用釋昭慧的自由回捐來證明「台灣人不貪財」,只會讓基層家庭背負額外道德壓力。
最後,何昱奇表示,等普發1萬元開始上路,他也會帶頭號召,將這筆錢捐給慈善機構、以及「真正能淨化心靈、安撫人心的佛教團體」,例如佛光山、慈濟基金會、法鼓山、中台禪寺等。呼籲民眾不要因為單一宗教人士的言論,就抹煞整體宗教對社會的無形貢獻。(責任編輯: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