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銷的老闆娘:把店做成姐妹會,客人自己會回來
可青podcast節目《青聽你說》邀請到她的好朋友—亮亮。「我做的,不只是賣衣服,而是讓客人穿上會覺得安心又自在的東西。」亮亮(Lydia Chen)這麼形容她的服飾品牌經營。她是 jolly jolly 的創辦人,也是jolly品牌總監,同時身兼太太、兩個孩子的媽媽與店主理人。這段創業旅程,既是她的志業,也是她的日常功課。
創業的第一步,源自一次「被支持的勇敢」
在五分埔做了六、七年採購與相關工作後,她面臨選擇:回到朝九晚五的穩定,還是大幅跳出舒適圈創業?關鍵來自另一半的一句話—「只要有我在」。那不是浪漫口號,而是讓她「沒有後顧之憂」的實際承諾,也成為她義無反顧創業的底氣。創業初期,她用「體力換現金流」。沒有員工、一人扛下所有事,邊飛韓國挑貨、邊回台北接著開店上架,常常「三、四十個小時沒睡」。店面落腳東區,高租金壓力加上開銷,使她不敢鬆手。儘管第一個月就看到進帳,她仍替自己訂「小目標」:別急著算薪水,先確保下個月的進貨與週轉。那是她與現實拉扯、也與夢想握手的一段路。
「不推銷的老闆娘」:把店做成朋友會來坐的地方
亮亮不是用話術逼單的老闆。她像大姊姊一樣聊天,先理解需求,再給建議;不說「你不適合」,而是溫柔微調:「這件有你要的版型,要不要看看?」因此,jolly jolly 的店裡常出現有趣畫面:彼此不認識的客人會互相稱讚、互相出主意,店裡像個「姐妹會」。這種氛圍不是行銷設計,而是多年如一日的待客方式。
她的品味是「高級感+生活感+一點辣」。跟趨勢同步,但不被流行推著跑;她相信「自己由衷認同的商品,才懂得怎麼介紹」。也因此,品牌從實體店到官網,再到直播、社群日更,按節奏進化;同時,選品逐漸延伸到睡衣、小物、零食與美妝——因為她賣的,是「生活感受」,不是只為利潤的貨架。即便是一包利潤極低、還得小心包裝的泡麵,她也願意用心,因為「客人逛的是生活,不只是衣服」。
家人支持,是最韌的底座
創業不是她一個人的戰鬥。另一半的後盾、兩個孩子的配合,讓她能把「旅遊=帶貨=家庭時間」整合在一起;直播時孩子偶爾入鏡、成為大家的「小主持」,也慢慢變成社群裡的日常。她說自己很感謝:「原本玩樂的時間,家人願意調整成媽媽的工作時間。」這份不張揚的支持,成了她最穩的力量。她調整了創業目標—從追求快速擴張(例如連鎖與大量人力),改為「每個月有微小進步、穩定成長就好」。她把壓力的計算交給老公,自己專心把每一天做到位;排解壓力的方法很簡單:吃頓喜歡的食物、抱抱家裡的毛孩,讓心回到穩定的頻率。她也設下社群安全邊界:旅宿定位延後分享、孩子的學校不公開,既分享、也保護家人。
亮亮最常對自己說的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人事管理、現金流、社群壓力一齊湧上來時,她選擇心理強大與快速復原;當粉絲在她 40 歲的貼文底下留言「你更自在了」,那份被看見與陪伴的能量,又會把她往前推一點點。創業沒有標準答案,但她用穩定的日常、照顧好的家人,讓品牌步伐踏實地走。
jolly jolly IG:https://www.instagram.com/jollyjollybou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