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人工智能能否拯救中國的人口危機?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教育部七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過去四年當中,中國關閉了四萬多所幼兒園,而入學兒童的數量則減少了25%。盡管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迄今為止收效卻並不明顯。這篇題為《機器人能取代孩子嗎?》的評論寫道:
“中國政府並不希望引入外來移民,而是采取了雙重戰略:一方面是出台各項有利於家庭的措施,另一方面則是推動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政府對技術的發展寄予厚望。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出台了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指出,人口老齡化這一社會問題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得到解決。這一發展戰略中寫道:人工智能將成為經濟的核心引擎,並將在包括教育和醫療在內的各個領域得到應用,‘重復性、危險性的工作將越來越多地由人工智能所承擔。’
廣東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走進這裡的工廠,工人已被機器人所取代的場景幾乎隨處可見。機器人在運送物料、包裝、分揀,並把貨物堆放到托盤上。從2016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為世界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全球30%的機器人銷售流向中國。在中國,機器人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在醫院、酒店、和餐館裡隨處可見,它們負責對病患進行初步診斷、說‘歡迎光臨’、送餐等等。中國的春晚上,早已出現機器人跳舞的場面,而煙花表演也早已被無人機燈光秀所取代。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的一項估測顯示,未來十五年內,中國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將因人工智能和自動化進程而消失。從工人的角度來看,這一趨勢令人擔憂。而中國政府也很清楚,這一趨勢可能會引發社會問題。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五年計劃’中已寫明,必須對工人進行再培訓,並提高培訓水准。
人工智能只能緩解局勢 無法解決人口危機
但從政府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更是一種機遇。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模式一直依賴龐大的廉價勞動力群體,但這個模式即將走到盡頭。如今就業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為59%,到2100年這一比例將降至36%。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確實可以在人口萎縮的情況下幫助維持高生產率和低工資。 ”
《新蘇黎世報》評論指出,在共產黨統治的國家中,總是存在一種對科學技術的痴迷追求。因為技術可以帶來進步,並可以顯示社會主義社會比資本主義社會更為優越:
“但中國政府能否借助鼓勵生育的政策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投入解決日益明顯的人口危機,卻仍然值得質疑。更有可能的場景則是,上述措施只能起到止損的作用。科學家已經提供了明顯的證據:鼓勵生育的政策並非毫無效果,但長遠來看,對生育率的影響卻非常有限。例如在德國,盡管政府出台了父母假期和父母補貼等旨在減輕家庭負擔的措施,但生育率仍然再一次出現下滑。而中國各地競相推出的鼓勵生育政策,想必也只是為了展示施政能力以及阻止生育率進一步下滑的嘗試而已。
人工智能確實能帶來新的經濟活力,但中國還需要出台更多的改革措施。那些現在養活著大量工人的低端崗位將會消失。當務之急是建立起一個靈活的教育體系,重點培養人們學習新知識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國有企業必須提高效率,而退休年齡也必須進一步延遲。中國人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醫療和健康保險體系,只有這樣,養老負擔才不會完全壓在子女身上。
凡此種種,都是需要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巨大工程。也許屆時已經為時過晚,以至於中國不得不面對未富先老的現實。”
煤電廠數量激增 減排承諾受考驗
《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稱,盡管中國在大力推動能源轉型,煤電佔比已降至歷史最低點,但今年上半年,中國新投產煤電裝機容量仍達到21千兆瓦,創下十年新高,這無疑對中國的減排承諾構成了重大挑戰。
“中國需要如此多的新電廠,是因為電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電力需求同比增長3.7%。人工智能、出口增長以及酷暑中空調使用量的增加,都推高了用電量。僅在今年7月,居民用電量同比就增長了18%。
大力發展煤電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四年前那場波及中國很多地區的電力危機。當時,全國十多個省份不得不拉閘限電、實行電力配給制度。為了避免類似情況重演,地方政府批准建設了更多煤電機組,如今這些電廠正在陸續完工投產。 在抗擊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中,中國被視為是最關鍵的參與者。過去十年全球碳排放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今已是美國的兩倍以上以及歐盟的四倍以上。在人均排放量方面,中國仍低於美國,但比歐盟卻高出大約50%。”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