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子、我家的事登紐約亞洲影展 導演分享把故事說好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25日專電)電影「器子」與「我家的事」將在紐約亞洲影展「台灣璞玉單元」放映,導演簡學彬、潘客印經長時間打造劇本,向紐約觀眾介紹台灣近期出色的商業片與劇情片。
紐約亞洲影展(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台灣璞玉單元26日將放映潘客印的「我家的事」,27日放映簡學彬的「器子」。兩部影片觸及社會寫實與家庭真相的深刻題材,導演25日在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召開記者會並接受訪問。
「器子」卡司包括張孝全、李沐、婁峻碩等,由父親尋女擴展至器官移植買賣、暗網直播等社會現象,凸顯階級差異殘酷。影片4月於台灣上映,6月在香港特別放映。
歷經疫情與演員受傷延期拍攝等重大挑戰,導演簡學彬表示,「器子」原是非常劇情片的類型,但過去10年台灣電影產業和全球串流平台出現很大變化,不同電影類型在台灣有需求,所以轉為犯罪嫌疑片。
他說:「器子是寫實題材,很多國家都在做,尤其是韓國,台灣也必須有這種戲說類似的故事。特別在第3世界嚴重的器官買賣問題值得關注,以商業片方式告知觀眾。」
談到全球電影業面臨的危機與挑戰,簡學彬指出,「器子」劇情10年間一直修改,環境不停變動,觀眾喜好與習慣也在轉變;類型片是一種趨勢,但很困難,吸引觀眾進戲院是當今導演很大的挑戰。
他解釋,台灣電影預算約新台幣5000萬上下,創作者必須在規模下創作,不可能寫需要很多錢的劇本,這是挑戰,在規範下把故事說好,讓劇情、動作、卡司的選擇在這樣的狀態下能更好。
「我家的事」是剪輯出身的導演潘客印首部長片,劇本從短片「姊姊」繼續延伸至家族4人的故事,今年4月在義大利烏汀內遠東國際影展(Udine Far East Film Festival)獲得如雷掌聲。
潘客印說:「我的姊姊因為收養來到家裡,我和她的關係與一般手足沒有不同,想要分享自己家庭的感受。」「姊姊身體不好在加護病房,媽媽握住她的手掉眼淚,那時感受很強大,她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有強烈的羈絆。我想透過創作去分享原因是什麼,存在於人類之間無條件的關心與愛。」
「我家的事」從一家4口觀點說家的故事,從不同時間切入家庭,看家庭如何形成與演變。
他說,長大到離家讀書工作,成年後很少回家,每次回去感受家的狀況一直在變化。家就像一個人的成長改變,離家一陣子會發現有人不在了,去工作結婚,家也變老了,當下感受是惆悵的。
兩部有關家的作品讓潘客印與擅長拍攝家族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有了連結。
潘客印深思說,兩人風格不同,自己不那麼斯文,但這種比喻壓力很大。目前不想過度去意識自己的風格是什麼,有感覺、想到什麼就朝那方向去做。
他說,未來如有第2部作品,應該不會像第1部,與是枝放在同一個句子裡當然是稱讚和榮耀;未來如果繼續拍,大家會感受到自己的風格。
「我家的事」由曾敬驊、藍葦華、高伊玲、黃珮琪、姚淳耀、朱羿銘等主演,預計9月在台上映。(編輯:唐聲揚)1140726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