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擔憂立陶宛夢魘重演?日經亞洲:台灣駐愛沙尼亞代表處踢鐵板,因「台灣」二字卡關兩年

風傳媒

更新於 11月03日04:44 • 發布於 11月03日04:38 • 李忠謙
2023年4月19日,愛沙尼亞的單車騎士。(美聯社)

一場關於「正名」的外交角力,讓台灣在波羅的海的擴展計畫陷入僵局,也揭示了中俄兩國對台灣外交處境的打壓。多位知情人士對《日經亞洲》透露,愛沙尼亞與台灣原訂在該國首都塔林(Tallinn)設立準外交機構的計畫陷入停滯。至於卡關的癥結點則在於:台北堅持使用「台灣」(Taiwanese)之名,而塔林方面則因忌憚北京反彈,堅持沿用國際慣例的「台北」(Taipei)。

這起事件彷彿2021年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事件的重演,也是台灣賴清德政府上任後,繼與加拿大「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完成談判卻遲遲未能簽署後,在外交戰場上遭遇的又一次現實考驗。

「立陶宛模式」的誘惑與詛咒

時間回到2023年,時任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罕見地出訪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政府在此前後釋出善意,同意台灣在塔林開設一個「非外交性質的台北辦公室」。這類「代表處」往往是台灣在無邦交國家的實質大使館,負責推動經貿投資、文化交流與提供領事服務等關鍵功能。然而到了兩年後的今天,這座辦公室卻依然只存在於計畫之中。

熟悉談判內情的消息人士向《日經亞洲》證實,雙方在辦公室的正式名稱上卡關。台灣方面希望複製2021年在立陶宛維爾紐斯(Vilnius)成功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的模式,此舉被視為台灣在國際上彰顯主權身分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消息人士直言:「要求愛沙尼亞使用與立陶宛相似的名稱,是行不通的。」

當年北京為懲罰立陶宛,不僅將雙邊關係降為代辦級、驅逐大使,更在海關系統中將立陶宛「除名」,變相實施經濟制裁。北京更向德國等歐盟大國的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停止使用立陶宛供應商的零組件,否則將失去中國市場的准入,直接挑戰「貨物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這一歐盟賴以建立的基石。

斯國智庫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執行長西馬爾奇克(Matej Simalcik)分析,正是北京的這種「武器化供應鏈」的脅迫手段,將一場雙邊衝突升級為挑戰整個歐盟根本原則的危機,才最終促使歐盟團結反制。不過這名消息人士表示:「立陶宛在後續泥淖之所以能夠倖存,只因中國做得太超過,迫使德國不得不出手干涉——不是為了立陶宛,而是為了歐盟的單一市場。如果愛沙尼亞試圖效仿,他們很難從其他歐盟國家首都得到任何援助。」

北京的「懲罰進化論」:從全面施壓到精準打擊

然而北京也從這次失利中學到了教訓。西馬爾奇克推測,如果類似情況發生在愛沙尼亞身上,北京很可能會採取更細膩、更具針對性的策略,「他們會將目標鎖定在雙邊關係上,試圖將塔林與歐盟其他國家隔離開來,讓愛沙尼亞更難尋求支持」。換言之,北京的懲罰手段可能「進化」,避免再度觸碰歐盟單一市場這條紅線,轉而對愛沙尼亞進行更精準的雙邊打擊。

西馬爾奇克認為,雖然立陶宛最終從北京的壓力中恢復過來,但這段插曲也對歐洲其他國家產生威懾作用,讓他們在設立類似辦公室時會「三思而後行」。

這也解釋了愛沙尼亞外交部在10月29日對媒體的回應為何如此謹慎,該部門只是兩年前內閣同意設立「非外交性質的台北辦公室」的決定,強調「截至今日,我們尚未收到任何開設辦公室的請求」、「『台北辦公室』存在於大多數國家,這完全符合愛沙尼亞持續遵循的『一個中國政策』。」這番四平八穩的外交辭令,既為台灣保留了空間,也向北京畫出了底線,其核心就是將名稱限定在「台北」。

台灣外交的兩難

面對愛沙尼亞的堅持,西馬爾奇克分析:「台灣自然希望透過各種方式投射其主權,包括在其代表處的名稱中使用『台灣』這樣的象徵性舉動。」然而他也認為台灣處於一個兩難境地:「是要在命名問題上停滯不前,還是接受傳統上使用的『台北』名稱,先建立一個新的代表處,藉此強化與愛沙尼亞乃至歐洲的制度性、政治和經濟聯繫?」

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也抱持類似看法:「過分強調新設館處命名之類的象徵意義,有可能會讓近年來好不容易創造出的(挺台灣)動能停滯下來。」他建議台灣政府,應優先確定可以建立實質性接觸的領域,例如在應對混合威脅、關鍵供應鏈等方面的合作。

不過即便發生命名僵局,台灣與愛沙尼亞的實質交流仍在持續。今年2月,愛沙尼亞國會友台小組主席瓦加(Kristo Enn Vaga)便率領一個由國防企業代表組成的訪問團訪台,並強調在無人機領域的合作,以共同嚇阻來自中國與俄羅斯的威脅。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今年5月也親赴愛沙尼亞,在著名的「藍納特-梅里會議」(Lennart Meri Conference)發表演說,分享台灣強化社會韌性與國防準備的經驗。

《日經亞洲》指出,楊晧暐最近為國際危機組織撰寫了一份報告,敦促歐盟成員國應加強與台北的外交接觸、維護台海的航行自由,並與賴清德政府在「韌性合作」上加強腳步。楊晧暐在報告中表示,美、英、日、澳等國已擴大在台準外交機構的規模與功能,建議歐盟也應當跟進,「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印太地區日益增加的不穩定風險」。(推薦閱讀)川普為韓國開綠燈,東亞軍備競賽白熱化!日本不想被「戰後禁忌」綁死,高市早苗聯手維新會、劍指核動力潛艦

不過楊晧暐也對《日經亞洲》坦言:「歐洲國家在與台灣的交往方面,總體上仍然保持謹慎,尤其是在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彈的問題上,例如允許台灣開設新的外交使團和進行硬性的國防合作。」不過北京方面對東歐國家的經營也沒有放慢腳步,北京智庫「中國與全球化中心」(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預計將在11月初與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薩克納(Margus Tsahkna)舉行一場對談。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獨家/被告名單驚見「熟面孔」!知名模特經紀曝與太子集團擦身而過:差點被騙去柬埔寨

鏡報
02

健身族都被騙了!這款「美國牌」乳清蛋白是中國貨 業者逾期改標撈百萬

太報
03

賴清德令不要綠電、重啟核三?總統府回應了

NOWNEWS今日新聞
04

離婚仍帶妻出遊慶生! 租特斯拉南下 高速衝撞釀1死7傷

TVBS
05

「馬習會」10周年 馬英九:期許鄭麗文恢復國共對話

自由電子報
06

國3驚悚追撞2人死亡 小貨車駕駛彈出掛車頭全身血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