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登場:美國缺席 中國補位?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將於下週一(11月10日)在亞馬遜雨林外圍的巴西貝倫市展開。在《巴黎協定》簽署滿十週年之際,全球均溫仍持續攀升。會前,多國領袖週四(6日)出席相關會議,警示「時間所剩不多」。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6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25年可能成為史上第二或第三高溫的一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2024年突破紀錄後仍持續攀升,海洋熱量與海平面也持續上升。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峰會上表示,全球均溫上升未能控制於1.5°C以內,無異於「致命失職」,恐導致生態系瀕臨崩潰、自然環境繼續惡化,數十億人陷入生存威脅中。
他呼籲各國更積極採取行動,將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均溫以上1.5°C之內。「每上升零點幾度,都意味著更多的飢餓、遷徙與損失——這是道德的失敗。」
主辦國巴西的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則呼籲,大國應積極兌現承諾,協助保育亞馬遜雨林,並推動先前多次峰會未能落實的綠色基金。
碳排大國美國缺席氣候峰會
不過,今年確認出席峰會的最高領袖人數不到60人,僅為前年杜拜COP28的一半左右,全球碳排放最高的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最高領袖皆未到場。
美國總統川普長期聲稱氣候變遷是「騙局」,上任後便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此次也未派任何高層官員出席COP30會議。在氣候峰會登場的同時,美國反而有官員赴希臘與化石燃料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高層同台,見證該公司簽署一項新的天然氣鑽探協議。
對於美國缺席COP30, 許多到場的國家領袖提出質疑,例如上個月被美國制裁的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形容:「川普根本是與全人類為敵……若美國經濟再不減少碳排放,就會面臨崩潰。這是百分之百的錯誤。」
多位外交官與氣候倡議者憂心,美國過去扮演遊說中國限制碳排、協調融資開發中國家氣候基金的關鍵角色,如今缺席氣候峰會,可能象徵全球氣候政治的退潮。
中國由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代表出席。他在峰會上強調,綠色轉型須依賴技術的自由流通與貿易壁壘的解除,並重申中國希望五年內達到碳排峰值、強化生態安全的承諾。
中國減碳目標遭疑過低
所有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每五年須更新其「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目標。
中國的減碳目標格外受到關注,因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近年也積極發展綠能技術,其風能、太陽能與電動車等產業,皆居於世界首列。
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會議中宣布,中國打算2035年前,讓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降低7%至10%。這是中國第一次宣示具體的減排目標。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指出,該目標遠低於符合《巴黎協定》要求的水準,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內,中國應削減約30%碳排放。
氣候政策分析師Norah Zhang指出,北京有能力更快實現脫碳,卻設定過於保守的目標。不過,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規劃部主任柴麒敏10月接受《中國環境報》訪問,反駁稱這類評價「把所有減排責任都壓在減排成本低的國家身上,而忽略國家間責任公平與發展階段差異」。
另外,中國在COP30氣候峰會上還表示支持巴西發起的「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但巴西財長指出,中國暫無計畫在會期內宣布具體出資。
專家:歐盟應深化對中合作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PI)中國氣候中心學者李碩接受DW採訪表示,中國作為供應全球再生能源產品的重要生產大國,在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緊張下,很多綠能產品與投資都逐漸移轉到全球南方國家,例如平價的太陽能板,以及比亞迪在巴西的電動車廠投資等。
李碩警告,對西方國家而言,真正的風險在於未能理解中國的複雜性。中國在政治上仍相對保守,卻在商業與科技領域日益掌握前瞻的主導地位;若將北京視為氣候行動的「落後者」,待意識到中國企業在綠色科技領域超越西方國家時,恐為時已晚。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能源與社會中心資深研究員施龍(Patrick Schröder)也向DW指出,中國在外交場合的氣候談判上,未必會主動發言或主導議程;不過,中國其實正在大力推動實用的再生能源科技,以此促進低碳發展。
該研究所另一位研究員Jiangwen Guo則告訴DW,從各國對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態度可見,歐盟一方面希望中國加速減排,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度依賴中國的綠色技術與產品將帶來自身風險。 因此,歐洲應與中國強化溝通與交流,建立互信、消除疑慮,在綠能科技領域深化合作。
DW記者李宥臻對此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