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為什麼留學生更容易有「錯失恐懼」?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06日10:50 • 發布於 05月22日10:02 • 李易庭 Joyce/有意思
為什麼留學生更容易有「錯失恐懼」?

上圖 Photo Credit:hsun_pic@Instagram 提供

即將畢業的我,來到英國留學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回想起這段日子裡遇見的各種經歷,讓我在閱讀另一位《換日線》專欄作者張育誠撰寫的〈留學的心酸血淚誰知道?7 位「現役英國留學生」老實說〉文章時,對大家的故事格外有共鳴;無論是尋找實習的焦慮,思考出走海外的機會成本,還是融入國際化環境的過程,都是曾經讓我感到掙扎的課題。

對我而言,這些脆弱又敏感的時刻往往伴隨著一種叫做「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情緒,也是我在閱讀各種留學心得時最常見的字眼之一。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錯失恐懼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焦慮,也就是他人正在享受某些令人滿足的體驗時,自己卻被排除在外;其中又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對「錯過」的感知,接著是為了維持社交聯繫而產生的行為。

為什麼留學生更容易有「錯失恐懼」?

留學背後高昂的金錢成本,是讓人更容易對「錯過」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這是因為,當「留學」被視為一項人生投資時,各式各樣精彩的體驗,自然也成了評估「投資報酬率」、衡量留學是否「值回票價」的依據。

對於經濟上仰賴家人資助的我來說,這樣的感受是更加強烈的。雖然在臺灣的家人總是提醒我不要太省錢、只要想成「我是在替他們體驗這個世界」就好了;但也正因為有這麼溫暖的愛與支持,讓我始終覺得自己其實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不免對自己的留學體驗抱有更高的期待。

文學家 Samuel Johnson 說:「當一個人對倫敦感到厭倦,他其實是對人生感到厭倦;因為倫敦擁有生命所能提供的一切。」倫敦時常有各種新奇的活動可以參加,比如這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每月都會舉辦一次、面向公眾的免費繪畫體驗。圖/李易庭 提供

另一方面,由於英國的課程安排普遍緊湊,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似乎就少了試錯與探索的餘裕,也讓每一個選擇顯得更加重要。

以英國三年制大學為例,大一剛入學時,許多學生便已開始準備申請隔年春季的實習(Spring Weeks);大二最好能順利申請到夏季實習(Summer Internship),大三則是有畢業生計畫(Graduate Scheme)可以申請。最重要的是,這些歷程是存在著連動性的:在大一春季和大二夏季實習表現出色的人,將有機會拿到 Return Offer,一路銜接到正式就業,方便學生在畢業後就接軌職涯。

我所就讀的倫敦政經學院(LSE)求職氛圍很濃厚,有各種不同主題的求職活動,像是「探索國際組織日」。圖/李易庭 提供

以碩士學生來說,僅有 9 個月的有限時程,更讓他們往往同時面臨了社交、學業、求職與旅遊等各種目標,忙得不可開交。

除了多重任務,留學對許多人來說本就是跨越舒適圈的挑戰,面對非母語的溝通環境、異國文化衝擊,以及人生地不熟的艱辛等,原本習以為常的小事,可能都會被切換成「困難模式」,需要透過參與更多活動以適應新生活,進一步滿足對歸屬感的需求。

另外,高競爭壓力的環境,也讓初來乍到的留學生須更努力把握每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舉例來說,隨著移民政策緊縮,英國從去(2024)年起,規定大部分申請工作簽證的人年薪須達至少 38,700 英鎊(約新臺幣 162 萬元),比起之前增加近 50%,讓國際人士步入英國職場的難度又更高了。最近讓留學圈震驚的消息,還有英國政府宣布畢業生簽證的有效期將從 2 年縮短為 18 個月。

首相施凱爾近期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在英國取得定居權是一種應當爭取的殊榮,而非與生俱來的權利(Settlement in the UK is a privilege that is earned, not a right.)」這一席話恰恰點出了當代留學生的處境,在面對未來高度不確定的同時,也承受著融入異地社會的種種挑戰,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證明自身價值。

誠然,積極把握留學時光、不留遺憾的心態值得肯定,畢竟在競爭強烈的環境中努力追求卓越,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現實壓力的必然結果。然而,如果過度追求留學經歷的「最大化」,則可能會造成超出個人負荷的不良影響,最終落得疲於奔命、事倍功半,不僅成果有限,更無法享受這其中最珍貴的過程。

倫敦大學或社團經常在泰晤士河上辦郵輪派對,是體驗城市獨特的方式之一。連我遠在杜倫(Durham)讀書的哥哥(左)都一起來湊熱鬧了!圖/李易庭 提供

當我們身處於機會環伺、人才雲集的海外生活,也更容易陷入「什麼都不想錯過」的焦慮。因此,我認為要享有真正自由的留學時光,而不被各種選項淹沒,就必須學會取捨。

無論是在社交、求職還是校園生活中,最重要的仍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現況,將精力投注在對自身真正重要的決定上,即便這意味著得錯過其他可能。為了減緩「錯失恐懼」,我也嘗試了一些有效的小方法,和大家分享:

一、寫日記

我發現透過書寫日常,可以審視每一天「時間與精力」的配置,除了進一步調整,更是「自我覺察」的過程。

我一般採用「意識流」的寫作方法,不太講求語句或事件的邏輯與結構,只是誠實地將一層層思緒記錄下來。這樣的獨處時光,讓我得以隔絕外在世界的影響,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心活動;而當我確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將注意力回歸到那些我發自內心、真心渴望的大目標。

二、心懷感恩

這點可以結合第一點「寫日記」的形式,留意周遭值得感恩的事情,寫成「感恩日記」。

起初,我每天寫下 3 件感恩的小事,後來卻發現 3 件遠遠不夠 ──生活裡充滿各種美好,無論是路邊盛放的花朵、陌生人的善意,或是一場好天氣,還是超市裡的特價好物,都可以是感謝的對象。

這個小習慣讓我學會了關注當下,藉由捕捉生命中微小的幸福,漸漸養成了「知足」的心態,也意識到如果總是過度關注機會成本,便永遠無法真正滿足。唯有放下對「最大化留學體驗」這件事的執著,轉而珍惜當下所擁有的,日子才會開始變得輕盈可愛。

前陣子總是春意盎然的倫敦,讓我的手機相簿已被各種漂亮的櫻花塞滿了。這裡是我最喜歡的公園: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圖/hsun_pic@Instagram 提供

三、為資訊來源做減法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想要做一個簡單的人其實很不容易。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我們的注意力也被碎片化的訊息一點一滴瓜分。

對留學生來說,這樣的感受可能更明顯 ──打開手機,總是能看到各種周遊世界、在米其林餐廳打卡、參加派對的動態;這些光鮮亮麗的活動,容易讓原本已經承受不少壓力的人,產生比較心理,更加患得患失。

試著在特定時段開啟手機的「勿擾模式」,或是設定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限,都能幫助我們將專注力拉回到現實生活的目標。當資訊來源被精簡之後,我們也能減少因為觀看他人生活而產生焦慮的心情。

每個超級英雄的故事,都是從一個挑戰開始

我參加的一場「說故事工作坊」,以「找到你的故事核心」為題,鼓勵我們勇於承接挑戰,如何藉由省思過去、瞻望未來,創造出精彩的人生故事。圖/李易庭 提供

前陣子學校舉辦的「說故事工作坊」,邀請到一位英國劇作家來講課,他說:「每個超級英雄的故事,都是從一個挑戰開始。如果他不接受這個挑戰,故事便無從展開。」

曾經的我,或許會覺得面對挑戰就該勇往直前、無所畏懼。但在這幾年的留學生活中,我逐漸意識到:有時候,我們不需要以「勇敢」為名,去逼迫自己從事那些既不擅長、也不喜歡的事情,只因他人說這樣「前景看好」。

我想,真正的勇氣或許是有能力認清:哪些體驗是真正能帶來成長的,並認真地投入其中;同時也能坦然放下那些只是迎合外在期待的「假成長」。甚至在必要時,為自己開創全新的選項,而不是一味從眾,被既有的框架限制。

當那些人生中的錯過,並非源於逃避所致的退卻,而是來自清晰的自我覺察與理性抉擇,那麼它就不再是一種失去,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收穫,來幫助我們以更加自洽的姿態,去享受當下的留學生活,在擁抱精彩紛呈的同時,也能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內在的平和穩定。

就像一位超級英雄,很難同時在地球上的高樓救火,又飛往太空對抗外星人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有自己的能力與使命。因此,我相信重要的從來不是一頭栽進每一條看似精彩的劇情線,而是勇於開創出個人的主線故事,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當留學變成「最大化體驗」比賽,我卻選擇「減法」:一個倫敦學生的 FoMO 筆記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過來人真心話:出國留學前,若「早知道」這 6 件事該有多好??
●出國留學怕畢不了業?你不是唯一!你需要的是承認不足、向外求助的勇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