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古代鍋具小測驗:「鼎、甑、甗、釜、簋」誰是電鍋先祖?

Heho生活

更新於 05月19日05:57 • 發布於 05月19日07:57 • CParty喜派對

鍋具對於飲食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影響了人們對於料理創作的想像。而在炊煮的功能之外,商周常見的鼎,以及威爾斯神話中的大鍋,其中更蘊藏著關於權力與神秘學的意旨。
文_張慧萱/旅讀
圖_視覺中國、Wikimedia Commons
圖_國立故宮博物院、NYPL、The Met、National Gallery of Art、Wikimedia Commons

最近因為移居歐洲,高昂的物價迫使我不得不「洗手作羹湯」。在亞洲常見的炒鍋,到了歐洲卻幾乎看不到其蹤跡─亞洲人常見的炒蔬菜,對於西方人來說其實是難以想像的烹調方式。數千年來,因為緯度、鐵器的冶煉技術、食用油種類的迥異,以及東方人強調情趣合一、西方人注重飲食科學的觀念差異,形塑出東西方不一樣的烹飪器具與方式。

鍋具它影響了人們對於料理創作的想像。中式料理中獨有的烹調技術「炒」,促使炒鍋誕生,進而誕生一系列炒蔬菜、炒肉等料理;西方料理則多用燉煮,因此有Cauldron(大鍋)、Crock(陶罐)等器具流傳。人們每天使用的鍋具中,隱藏著對於自身的文化認同。

鼎、鍋身世超展開

炒菜鍋的台語發音,是「鼎(tiánn)」。鼎的原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即是三足而立的陶鬲。鬲(ㄌㄧˋ)通常會搭配甑(ㄗㄥˋ)使用,成為甗(ㄧㄢˇ),甗的烹調方式類似今日的蒸籠,透過蒸氣催熟食物。另一種常見炊具則是釜,不過釜並沒有三足,外觀更趨近於現代人使用的鍋,其用法可由曹植〈七步詩〉「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窺知一二。鬲與釜是東方早期常用的烹飪鍋具之一,直至夏商周時期青銅鼎等器物誕生,逐漸取代鬲,成為時人主要的炊具。

漢朝《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是調和各種食物滋味的重要寶器;《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在周朝還有專門掌管鼎的職位「亨人」;《春秋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祭祀時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可見,鼎除了是炊具,在夏商周時期更被視作重要的禮器,甚至是王權象徵,因此延伸出「定鼎」、「問鼎」等詞彙。

圖左:古代炊器「甗」。上部為甑,用來盛放飯食。甑鬲之間,以箅相隔。下部為鬲,用來煮水。圖為仿銅器形制的清代鬥彩花卉紋甗(大明成化年製款)。©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右:西周中期的鳳鳥紋四足鬲。此器原應為四足盉(音同合,古代調酒器),經修補加裝雙耳為四足鬲形。©國立故宮博物院

火鍋這項料理的誕生也與鼎息息相關,商周的祭祀或慶典時會將牛、羊肉切塊放入鼎中一同烹煮,完成後再將食物放入簋(ㄍㄨㄟˇ)中享用,可能是火鍋原型。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銅火鍋,被認為是最早的銅火鍋用具。至明清時期,已經出現銅、鐵、金、銀、錫等材質的鍋具,不同形制的炊具也利於豐富的中式烹調方式。

圖右:漢代的鍑甑。因漢代爐灶普及,可將鍑直接置於灶上受火,三足的鬲遂漸退隱。©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左上:漢代的鋪首銜環甑,附內膽。©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中下:陶釜(時代待定)。©國立故宮博物院

全文摘錄自《日用品漢化論:一口鍋中,有權利還有巫術》,由《旅讀》授權刊登,訂閱資訊請洽旅讀》網站希望商城

責任編輯/Vivian Day

延伸閱讀:

變頻冷氣真能省電嗎?為何換了電費反爆增?家電達人曝 3 關鍵減輕荷包負擔

「過期食品」就不能吃嗎? 這10種過期還可以吃!

>> 有健康上的問題嗎?加入 LINE 好友 Heho 馬上來為你解答!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大阪世博會倒數!台灣館人潮爆棚入館得排4小時 日男瘋狂進場117次

聯合新聞網
02

最被台灣人低估的德國大城?疫情後國人造訪飆128%!柏林到底哪裡好玩?

今周刊
03

北市10萬株「圓仔花、向日葵海」正盛開 地點、花期一次看

旅遊雲
04

很怕這次挺不過去…光復鄉災情畫面太衝擊 花蓮在地人喊話遊客:景點很安全

太報
05

秋風吹拂欒樹 敦化南路成為最美街道,落下金雨盡顯浪漫

旅遊經
06

台北信義區上班族喘口氣新據點!焙茶專門店「wataru」松菸街角新開幕

鏡週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