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自殺率升高! 「rTMS治療+心理諮商」改善憂鬱情緒
今(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報告顯示,「自殺」再度進入我國十大死因,其中在15–24歲與25–44歲兩組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品洋表示,從臨床和統計顯示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分別是「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累積」以及「生活壓力疊加」,而目前恩主公醫院除了提供藥物跟心理治療外,也導入rTMS(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輔助,可明顯改善患者憂鬱與認知低落的情況。
壓力促發憂鬱 醫院導入rTMS治療明顯改善情緒
王品洋分享案例,一名20多歲的科技業新鮮人因連續加班,以及績效壓力陷入情緒低落和自我懷疑,雖然嘗試藥物治療,但副作用使其難以持續,經評估團隊啟動整合介入,首先穩定規劃藥物,並同時安排心理諮商,協助其學習壓力調適跟職場應對,另導入rTMS作為輔助。
王品洋指出,rTMS是非侵入性治療,透過線圈在頭皮上產生磁場,刺激與情緒調控相關的大腦區域,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可明顯改善憂鬱與認知低落。依國際的治療建議,完整療程多為20次以上,而恩主公醫院採週一到五每日一次的排程,提供患者可預約固定時段,由專業技術人員執行,無須每日掛號,至於該個案在第12至13次已明顯可見其情緒量表回升,約一個多月就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王品洋強調,rTMS並非取代,而是與「藥物+心理治療」的互補選項,特別適合對藥物反應有限、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者,而治療設計會同時檢視睡眠衛教、作息與壓力源,並在症狀緩解後,持續以心理諮商鞏固職場跟人際調適,降低復發風險。
臨床也觀察到,當個案處於情緒低谷時,會更容易放大網路負評或比較文化帶來的衝擊,如果能在治療早期同步處理社群媒體壓力和情緒辨識,成效將更穩定。
自我情緒健檢、家人應扮演傾聽陪伴者 1族群可免費3次心理諮商
不過,到底要如何判斷情緒是否異常?該不該就醫?王品洋建議,把心理健康當作生理健康一般,也需要定期「情緒健檢」,如果明顯情緒低落超過2週、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並影響到睡眠、食慾、社交或工作學業表現,就應盡早求助。
平日也可運用線上自評量表做初步篩檢,即使尚未達疾病診斷,專業人員也能提供壓力管理、環境調整和因應技巧,避免小火苗變大火。身為親友則應該扮演「傾聽與陪伴」的角色,讓對方感受理解和接納、避免責備與輕忽導致加深其孤立感、鼓勵就醫尋求專業治療與諮商,如果當事人有自傷行為,就必須立即送急診處理。
在資源方面,恩主公醫院參與衛福部「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部分名額每人3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僅收掛號費),服務項目包含情緒與人際困擾、親職教養、伴侶諮商、學業、工作、感情等壓力調適,並安排平日晚間與週六早診時段,便利上班族就診。
王品洋呼籲,不要等到出現強烈的輕生意念才尋求協助。憂鬱症可透過專業治療獲得改善,關鍵在於「早識別」憂鬱或自殺的警訊、「早介入」及時展開治療或輔助,以及「早連結」醫療、政府資源和親友支持網絡。若自身或親友出現明顯警訊,請主動就醫或撥打安心專線1925尋求專業協助。恩主公醫院將持續以心理治療、藥物與rTMS的整合照護,結合政府支持方案與社區資源,與社會各界攜手守護青壯世代的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 上班感到疲憊、易怒又健忘? 心理師列「職場憂鬱症」6症狀
◆ 睡前滑手機恐偷走好心情!醫曝「大腦快樂中心變冷」親授3招防範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