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舒適圈,是職場成功關鍵!沒有目標的前進,只能叫流浪
文/《大人學獨自升級:真正的升級是擴大舒適圈【職場終極奧義】》姚詩豪、張國洋著
真正的升級是「擴大」舒適圈
「我想改變,可是不知該從哪開始?」
人們常被鼓勵要「跨出舒適圈」,覺得走出安全地帶,嘗試不一樣的挑戰,才會獲得成長。因此很多人都會有個迷思:以為只要不斷接觸新工作,就是學習與進步,也以為這會有助於未來的職涯發展。
曾有讀者來信,說他從大學打工起到畢業後一年,都在同一家餐廳工作,從工讀生做到正職。但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所以毅然回到半工半讀的狀態,準備警察特考,過程中,他的存款逐漸見底,最後考試落榜。為了維持生活,必須找一份正職工作賺錢才行。
他表示自己目前有兩個正職選項,一是回到做得很習慣,但好像學不到新東西的餐廳,二是換一個新的職場領域,學習不同的工作經驗。但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好,所以想問我,在兩份工作薪資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是該選擇熟悉的舊領域?還是要跳脫舒適圈,去一個全新的職場學習?
其實讀者的困惑,也正是很多對現狀迷惘的讀者常遇到的問題:究竟是該追求穩定?還是嘗試改變?但如果是我,就不會在這兩者之間糾結,為什麼?因為大家對於換環境、學習新東西,有一個很大的思考誤區:以為只要接觸不熟悉的領域,就能為職涯帶來幫助。
好比有人在餐飲業待過一陣子,對外場的送餐作業流程感到熟稔後,便跳去服飾店摺衣服、去電信經銷商賣手機,覺得只要去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就是勇敢突破舒適圈。似乎只要不斷突破,自己最終就會變成什麼都具備的強者。但我認為以職涯發展角度而言,這麼做根本就是方向錯誤。
換環境不等於跨出舒適圈,反而容易讓自己「雜而不專」,限制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舉例你家巷口賣煎餃的老闆,如果覺得自己對於經營煎餃店已經很熟悉,想要換個領域學習新事物,於是決定跑去開修車廠。相信多數人聽到這消息,都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吧?畢竟開修車廠對煎餃店老闆而言似乎毫無優勢,而且多理解修車廠是要幹麼呢?還不如開另一種餐廳或增加品項可能在經營策略上還更合宜一些?
同樣的概念,個人要在職涯上進步,應該是在原本軸線上做延伸,而不是任意亂選。很多人的誤區,是認為只要有學到任何過去不知道的事就表示自己有在進步,例如從餐廳外場跳去當加油站員工,以為知道九五跟九八無鉛汽油的差異就是一種學習;然後再換去當外送員,就可以再學到新的東西,好比本來對台北市的街道不熟悉,但現在可以背出所有路名,自己似乎又變更強了?
換言之,「跨出舒適圈」這句話最大的問題,是會讓一些沒想得太深刻的人,誤以為只要自己新領域跨得越多,舒適圈也會越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職涯上的舒適圈需要的是有意識地擴大,而不是胡亂嘗試新東西;就像沒有目標的旅行只能叫「流浪」,胡亂的流浪結果會到哪裡,誰也無法確定。同理,如果總是隨意地亂跳產業,在各個行業的最底層間輪換,舒適圈根本不會變大。
因為你沒有積累,換去一個新地方等於從零開始,於是很多人從一個不舒服的地方,換到另一個不舒服的地方,說穿了只是在逼迫自己忍耐而已。好不容易累積了些許經驗,正要開始漸入佳境了,又跳去另一個地方從零開始。結果學了很多等級一的技能,但完全無法整合成什麼具體的必殺技。這樣「跨出舒適圈」的策略,就只是惡整自己了!
當然,我並不是禁止你去嘗試不同產業,因為如果是剛出社會,進了一個不喜歡的行業,覺得該停損去試另一個新的職場,這是人之常情,這並非是錯誤。只是要先釐清,這樣的行為叫「探索人生方向」,跟跨出舒適圈與否沒有關係。
關於舒適圈,我們更建議大家「擴大舒適圈」,意思是從你既有的經驗去增加適應性。好比剛剛提到的煎餃店老闆,如果要擴大舒適圈,絕對不是去開修車廠,或做任何跟原產業毫無關聯也沒有優勢的工作,應該是優先去深化煎餃這條既有的產線。例如研發新口味、製作出口感更好的內餡,或者打磨經營流程,讓煎餃的品質一致,能被傳授到各分店去,甚至是想辦法擴展市場,去世界各地開分店等,做一些可以讓品牌在全國或者全世界發光發熱的事情,才是有意義的。
換言之,舒適圈很好,只是你不要安逸,你要有主軸地擴大它。
所以,以下我有幾個建議,給跟那位提問者有相同困擾的人參考:
① 回歸初心
不要糾結是否該換工作,而是回歸初心,問自己:「以長期來看,我到底想做什麼?」那位讀者原本的夢想其實是想要當警察。如果回歸初心後,發現自己目標並沒變,那就應該去重考,哪怕是再考個一年或是兩年,也要試著朝目標前進。
如果確定要重考,工作的目的就只是要在過渡期中獲得經濟支持。我若是他,我可能會選擇已經熟悉的餐廳工作。做這份工作不是為體驗人生,也不是要學新技能,只是想要得到穩定收入,負擔備考期間所需的生活費用而已。也因為是暫時性的工作,就以能在短期間獲得最多報酬的工作為主。那為何選餐廳?因為他有經驗,理論上能拿到的報酬應該最高,這也是他手裡維持考試階段生計最好的一張牌。
除非他思考後發現自己對警察工作已經失去興趣,那就應該先去釐清新的人生目標,再來選能符合該領域的工作內容。就像旅行也要有個目的地,不管想去哪裡,都得先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望。絕對不要想說,反正這工作我也沒做過,好像能學點什麼新東西?我願意嘗試就是給自己挑戰,這樣也算跨出舒適圈吧?這種思考法很容易讓你變成在毫無連結的工作上亂跳,而最終變成職涯流浪!
② 累積能擴大夢想的職能
假設那位讀者覺得警察不再是夢想,卻又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想想原本的工作是否具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或自己能否樂在其中。若覺得餐飲業是個可以發展的選項,或許能進一步去累積餐廳相關的延伸職能,好比本來是做外場的工作,現在可以轉去廚房內場學習、去製作飲料,或者轉作行銷、學習經營管理等等,總之,同一個領域必然還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可能「學不到東西」了。只要有計畫地延伸學習,總是能找到新的技能點。
當然也有可能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餐飲,想要再跨行去其他領域試試看。這時我也建議不要只是隨波逐流,了解自己後再來嘗試會更好。假設他雖然不喜歡餐飲,但支援吧檯煮咖啡時很開心,或許就可以軸轉去咖啡有關的工作。一開始可能只是店員,但後續就應該好好投入研究,除了學習基本的沖煮咖啡技巧外,還要懂得辨別各種咖啡豆的差異與好壞,甚至學會烘豆,這才是在咖啡業界持續發展「擴大舒適圈」的關鍵。
總之,絕對不要只是在不同產業底層不斷轉換工作,然後自我安慰這叫跨出舒適圈。不是的,這只是一直在底層流浪而已。
人生不是碰過就叫學到,學習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打磨與深化的過程。我們雖然有時間摸索、嘗試各種職涯可能性,但遲早都要選擇在一個地方深耕,從基礎開始逐漸把自己練到最強,才是職涯發展的正確途徑。所以何不盡早開始,回歸初心,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需要什麼技能?然後持續累積、深化,努力擴大舒適圈,人生就能走得自信又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