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高階核廢選址期限剩3年,至今沒法源!避免地方公投卡關,核廢難題怎解套?

今周刊

更新於 09月03日03:35 • 發布於 09月03日03:35

作者 : 陳子萱

圖片 : 攝影/吳東岳

無論核電廠是否重啟,台灣都須面對既有核廢料的存放問題。經濟部近期將推動高階核廢選址立法,對照過去的失敗經驗,這一回在地方溝通、補償回饋的機制上,應如何補強?

「核廢料要放你家嗎?」這是擁核與反核支持者長期爭論的一道問題。

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落幕,雖然因未過門檻失敗收場,但同意票434萬張遠高於不同意票151萬張,其中金門、連江和苗栗為同意票比率最高的三縣市。

來自金門的國民黨立委陳玉珍順勢提出,可研擬將核廢料放在無人居住的金門二膽島,且在確保地質安全、有明確補償方案、交由地方公投決定等前提下進行討論。但此話一出,旋即引發金門人激烈反彈,陳玉珍在隔日道歉止血,也讓核廢議題戛然而止。

不論高放、低放,台灣目前都還未找到最終處置場址。暫存於蘭 嶼的低階核廢料,也難有最終去處。

▲不論高放、低放,台灣目前都還未找到最終處置場址。暫存於蘭嶼的低階核廢料,也難有最終去處。(圖/中央社)

高放最終處置場 尚無法源

實際上,無論重啟核電與否,台灣終究得面對核廢料存放問題。儘管國內三座核電廠都已停止運轉,但發電以來累積超過2.1萬束的核燃料棒,目前只是暫存在各電廠內,最終仍要找到永久處置場址。

核廢料依照放射量高低,有不同處置方式。

低放射性廢棄物(下稱低放)主要是受輻射汙染的衣物、工具等,會先經過壓縮、固化處理,置於暫時貯存場,最後移至最終處置場。經濟部曾在2012年依據《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下稱《低放場址條例》),公告台東達仁鄉和金門烏坵鄉為建議候選場址,但因地方拒辦公投,無疾而終。

至於高放射性廢棄物(下稱高放),則是發電用過的核燃料棒,從爐心退出後須在用過燃料池冷卻約10年,再移往乾式貯存場存放約40年,最後移至最終處置場,放置地底10萬年到百萬年,將輻射減弱到安全值。

依照台電《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書》,2017年前應針對高放最終處置場進行「潛在母岩特性調查和評估」,2028年前要完成「候選場址評選與核定」,最終在55年完成建造。

雖然台電已在2017年向核安會提報「母岩調查評估」等報告並審查完畢,但針對最終處置場的選址,時間剩不到3年,目前只有行政規則,沒有法律規範,恐難落實地方溝通。

「政府不能因為30年後才要蓋完高放處置場,就沒有任何積極動作。」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強調,訂定選址條例只是第一步,執行後還有各項挑戰,經濟部應盡快提出草案。

對此,經濟部今年4月成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下稱核廢專案辦公室),著手研議高放處置場選址條例草案,預計9月出爐、年底送進行政院核定。

等不及官方版本,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已在7月率先公布民間版《高放射性廢棄物選址暨處置條例》草案。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專職律師張譽尹觀察,儘管《低放場址條例》早在2006年就通過,19年來仍選不出場址,可見制度規畫不健全,無法促進地方討論。

最終處置場未定 只能暫放廠內貯存 ——高、低階核廢料處理流程及現況

民團擬草案 多階段積極溝通

這部民間版草案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從低放選址失敗的經驗,補強相關機制。

首先,經濟部於2012年選定台東達仁鄉和金門烏坵鄉,但依法須通過地方公投,才能成為候選場址,進入後續環評及可行性研究等實質程序。在金門縣拒絕公投、台東縣沒有地方公投自治條例下,《低放場址條例》又無解套機制,整整卡關13年,難以繼續討論。

「當初經濟部、行政院沒有協商地方舉辦公投,最後放給台電處理,但台電作為事業單位,哪有政府機關的行政裁量權?」葉宗洸認為,中央政府有責任出面主導,協助取得地方同意,或更積極提出回饋的配套措施,避免選址在地方卡關後,走入無解的死胡同。

為此,民間版草案設有「回頭機制」,也就是若地方政府未舉辦公投,應由中央政府代為辦理。張譽尹強調,過去因縣市長拒辦公投,幾乎斷絕所有討論,但設址與否,應由居民共同決定。

該草案更要求,政府機關要尊重地方同意的多元形式,包括投票、原住民部落會議等,且核廢問題複雜,應與地方建立「雙向學習溝通平台」,定期讓居民了解最新資訊、潛在影響等,地方也可反映在地需求或補償提案。

此外,依照低放選址經驗,地方經歷一次公投就將成為候選場址,期間溝通不足,程序過於簡化,只會加劇地方反彈。「這就像有個媒人突然帶一個陌生人來,要你們共度餘生,還只有一次選擇機會,若不夠充分了解,又沒有猶豫的餘地,理所當然會失敗。」張譽尹說。

也因此,民間草案納入「多階段行使同意權」,最終選址完成前,在調查場址地質鑽探、公告潛在場址、建議場址、最終場址等四階段,都應經過充分溝通,取得地方同意,才能推進下一關。

這就像提供當地居民「階段性分手」的機會。如某地區公投通過地質鑽探,但日後可能因補償不合理,地方產生疑慮,居民可以在下個階段藉由公投否決後續計畫。「讓居民能在每一階段釐清地方發展方向,也有助政府理解地方需求,滾動修正相關配套。」張譽尹建議。

日本經三階調查選址 自願申請可獲補助金 ——日本高階核廢料選址機制

借鏡日本 納地方自願獎勵金

為了鼓勵地方參與,民間草案也參考日本經驗,設有「自願補償機制」。

日本早在2000年就確立高放選址法源,並於2017年公布具潛力範圍的「科學特定地圖」,鼓勵範圍內的地方政府以「市町村」為單位提出選址申請,且提供獎勵金。

該調查分為「文獻調查」、「概要調查」、「精密調查」三階段,地方只要自願申請「文獻調查」,就可獲20億日圓(約新台幣4.1億元)補助金;申請「概要調查」則有70億日圓(約新台幣14.5億元)補助金。目前已有北海道壽都町、神惠內村及九州玄海町展開文獻調查。

台版民間草案也建議參照日本規畫,當政府公告數個「潛在場址」後,被公告縣市可自願申請為下一階段的「建議場址」,獲得十億元獎勵金;若地下鑽探等實驗成功,可再獲得90億元獎勵金,希望提高具潛力地區的參與誘因。

針對民間草案的建議,核廢專案辦公室主任杜文苓表示,日本有核工業,核廢處理需求更大,地方獎勵相對積極;而台灣的核能後端基金涵蓋電廠除役到核廢處理,經費有限,恐難比照日本的獎勵模式。但她認同,地方未辦公投的回頭機制、原住民部落的諮商同意形式、雙向溝通學習平台,都是官方草案可參考的方向。

政府醞釀立法之際,陳玉珍也提醒,核能知識的教育才是關鍵,經濟部及核安會應積極走進地方,讓民眾具體了解核廢的安全性與危險性,例如距離多遠有輻射影響,高牆具有多少屏蔽效果……,「否則現在人人都『聞核色變』,根本沒辦法理性開啟討論。」她感嘆。

台灣核廢料落腳何處仍未定案,放眼各國經驗,這將是一段漫長討論歷程。政府第一步要從法源開始,健全地方參與和補償機制,落實核能知識教育,才可能找到核廢的最終去處。

更多今周刊文章
是你嗎?國民年金要退費,至今仍逾億元未領!20萬人需主動申請,僅來了125人…申請條件一次看
別再唱衰高股息!平準金指引卡不住配息,00919配0.72元,至少還能撐9季…一表看懂月領1萬「哪檔最划算」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10噸鋼筋壓頭⋯工安意外斬斷「33年姊妹緣」!她崩潰認屍 高市府出手了

三立新聞網
02

快發錢了!行政院會明天將通過特別預算案 「普發一萬」入列

民視新聞網
03

抓到+1…他持中國身分證、護照「被廢台灣身分」!開播怒剪護照

民視新聞網
04

獨家/社工助警專生父葬禮全額費用 4年後吃宵夜被盯上竟是他來認恩人

三立新聞網
05

台大2狼醫懲戒出爐 分別處停業3個月、廢止執照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