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土方失控1/10層假山、社宅地挖出垃圾 黑鏈橫掃北中南
文/朱福山
短短幾個月,從北到南,土方濫倒案件接連爆發。桃園有集團假借「免費整地」之名,污染超過3,000坪土地;新竹寶山的山凹被填成10層樓高的「假山」;彰化二林中科園區成為跨縣市偷倒的中繼站;連新北的社宅預定地、桃園公辦重劃案,都在開挖時挖出垃圾。這場掩在地底的黑產鏈,正改寫土地的樣貌,也讓房市與公共建設一起埋單。
然而這場「土方之亂」,正揭開了台灣營建廢棄物長年無法消化的現實。易境永續指出,在台灣,不可回收的垃圾多以焚化處理(約39.4%)為主,掩埋場則幾近飽和;事業廢棄物中,營建廢棄物約占10%,又可細分為「剩餘土石方」與「營建廢棄物」。由於土資場與掩埋、焚化設施皆面臨胃納量不足問題,讓「土方無處可去」成為全國性的瓶頸。當缺口擴大,非法棄置與跨縣市偷倒便有了市場。
營建廢棄物的組成極為多樣,前者可作為回填材料,後者則包含鋼筋、混凝土塊、木材、玻璃與塑膠等。若未在源頭確實分類,這些混合料往往被直接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不僅佔用空間,更增加碳排。
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署研究,建築相關活動占全球碳排高達37%,若採「選擇性拆除」與「廢棄物回收最大化」,可較填埋法減碳約6到7成,成為淨零轉型的重要環節。
近年,部分建商開始嘗試從「源頭分流」著手。根基營造指出,營建廢棄物最大宗為廢鋼筋與廢混凝土塊。前者已有成熟回收通路,後者則需經打碎、清理後,送至砂石場製成細粒料,再摻入新建工程的低碳混凝土中回用。
這項模式目前已應用於其板橋市府官邸與台北合庫大樓等都更案,讓拆下的舊料得以回歸城市,取代部分新料採購。
這樣的轉向意味著,營建廢棄物不再只是「要被清出去」的負擔,而能成為「被用回來」的資源。易境永續指出,若能在拆除階段落實源頭分類、再生處理與材料回收,不僅可延長建材生命週期,也能減少對礦產開採與新製建材的依賴。
相較於傳統的焚化或掩埋,這類再利用流程碳排更低,能有效緩解掩埋場飽和與廢棄物焚化量過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也提供了一條新的治理思路:與其事後查緝棄土,不如從制度上建立讓廢棄物「有去處」的循環鏈,讓營建產業真正走向永續。
從違法濫倒的黑鏈,到回收再製的循環鏈,轉變的關鍵不在懲罰,而在制度。當廢棄物被視為再生資源,當每一車土都有流向紀錄,這場土地與建築間的對話,或許才能從「掩埋」走向「再生」。
延伸閱讀》
全台土方失控1/10層假山、社宅地挖出垃圾 黑鏈橫掃北中南
全台土方失控2/22縣市圍堵偷倒鏈 急推GPS追土車、加重開罰
全台土方失控3/拆一棟救一座森林?零掩埋拆屋上路 建商開打循環戰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全台土方失控1/10層假山、社宅地挖出垃圾 黑鏈橫掃北中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