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搶救人力荒,醫院出招找退役急診醫兼職!台灣未強制分級醫療,衛福部祭UCC計畫能解決急診壅塞?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29日03:40 • 發布於 10月29日03:40

作者 : 馬揚異

圖片 : 攝影/唐紹航

急診醫師出走,成為台灣急症醫療體系大困境。衛福部擬試辦假日急症中心,但成效未知。

趕在人力崩盤之前,各地醫院早已悄悄出招,找回急診退役醫師,解救燃燒殆盡的急診人力。

今年初,在醫院急診室工作10年以上的主治醫師小林(化名)毅然選擇離開,轉戰基層診所執業。他出走的主因,是希望有更彈性的排班時間陪伴家人,「急診醫師周末一定得值班一天,我的孩子已經3歲多了,周末我帶他出去玩的次數,十隻手指數得出來。」他苦笑。

儘管離開急診前線,但小林對搶救患者的使命和熱情沒有消退,在診所執業的他,現在仍以「兼職」形式,每個月支援大約12班,在中部三家醫院急診室輪值,「兼職排班比較彈性,我也能繼續貢獻過去的專業,維持急救的手感和敏銳度。」

排班彈性 專任醫師得以喘息

急診醫師出走,成為台灣急症醫療體系面臨的大困境,但如今透過彈性制度,引導這些戰將「回流」,也成為救火的解方之一。

根據急診醫學會統計,2024年共有139名急診科醫師轉往其他科別或離開醫院,流失6.5%人力;今年初流感疫情肆虐,造成急診大壅塞,再掀一波離職潮,截至5月,又累計66名急診醫師出走。這波人力震盪下,如何留住現職,避免急診系統加速惡化,成為各醫院首要之務。

位於台中市的長安醫院,就趕在人力崩盤前,預先調整制度「止血」。

這家地區醫院原有8名專任急診醫師,年初農曆春節後,一名醫師不堪壓力離職,為填補空缺,其餘醫師每個月須多排2至3班,工時拉長20到30小時。

當時,長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陳治圩預判,院內醫師工作量增加,可能導致更多人出走,陷入惡性循環。他觀察,身邊許多急診醫師剛到基層開業,初期沒有穩定客源,也需要一份固定收入。於是他靈機一動,鎖定剛退役的急診醫師,以兼職合作模式,邀請他們回醫院協助值班,果然找到3名願意回流的老戰友。

兼職醫師的加入,讓長安醫院急診科順利度過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儘管7月醫院已補回新專任醫師,陳治圩仍與3名兼職醫師保持合作,每人每月固定排2到3班,讓現有8名專職醫師,每個月至少多休息一班,減少8到12小時的工時。

儘管沒有大幅減輕工作量,但在兼職醫師支援下,專任醫師排班多了份彈性。不但能讓醫師在周末輪休喘息,及時調度班次,也讓未來有意退場的醫師,得以漸漸減少工作量,延緩衝擊。

陳治圩表示,院內現有兩名專任急診醫師,正在進修運動醫學、亞健康族群體重管理,未來希望到基層執業。納入兼職人力後,專任醫師可用「減班」方式慢慢退場,不會讓醫院瞬間失去一名專任人力,應接不暇。

台大、奇美 也重用回流醫師

事實上,全台從醫學中心到地區醫院,都已開始重用這群退役急診醫師。

今年9月,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就坦言,正在規畫聘用「回流醫師」,讓他們在沒看診的時間,回醫院兼職排班;現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的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也透露,奇美醫院現有3名特約急診醫師,每人每月固定支援約2到4班。

許建清觀察,願意投入急診專科的醫師多對搶救病人有強烈熱情,在日益嚴峻的急診環境下,醫院必須思考更多元的排班方式,避免醫師燃燒殆盡。現在奇美醫院會讓專任醫師每月排一天離開急診室,從事居家醫療等業務,透過與病人更緊密的接觸,重新找回行醫初衷。

然而,許建清也坦言,找出走醫師回流,確實能稍微緩解急診離職潮,但要全面改善急診工作環境,僅思考人力調度遠遠不夠。

醫師職業工會祕書長陳亮甫也認為,政府和醫院要持續投入資源改善護病比,優化病床調度;若重視現職第一線的急診醫護人力,也可研議在嚴重壅塞期間,發放「壅塞津貼」給急診醫護,釋出誘因讓人力留下。

事實上,衛福部已意識到問題,急診專科出身的衛福部長石崇良9月上任後,就將「改善急診壅塞」列為最優先希望解決的挑戰。

儘管政府有改革決心,但推出的方案是否對症下藥,仍有待商榷。

近期石崇良宣布,自11月起將在六都試辦「假日急症中心」,效仿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醫院周遭設置「緊急照護中心」(Urgent Care Center,簡稱UCC),讓周末找不到診所看診、急需就醫而流向醫院的病患,可透過分級分流,前往UCC就診,舒緩醫院急診人潮。

衛福部擬砸下3億元,預計至少試辦到明年底,由六都地方政府與醫院向中央申請設置,借用地區醫院、衛生所等空間收治病患;鼓勵基層診所醫師自願參與輪值,一班8小時,可領到白班1萬5千元、夜班兩萬元的津貼。

UCC規畫在每周日和國定假日上午8時到凌晨零時開診,專門處理檢傷分類四或五級(如ㄦ發燒、急性咳嗽等)的病患。就醫的民眾部分負擔僅150元,盼以低於急診的成本,以及較短的候診時間,吸引輕症民眾主動前往UCC就醫。

重症待床、輕症分流都難解

但對於這套規畫,急診醫學界普遍不看好,更質疑計畫並未切中要害。

許建清直言,急診壅塞的癥結在於病患「等不到病床」,只能留在觀察室,急診醫師必須花時間持續照顧;相較之下,輕症病患來得快、去得快,就算人潮突然湧入,通常2到3小時就能消化,「用UCC做病患分流,或許能解決急診『擁擠』,但無法解決『壅塞』!」

陳治圩也點出,UCC在美國、日本可行,是因為這些國家有嚴格的分級醫療制度,且UCC數量遠多於醫院急診室,民眾跑到大醫院前,就會自主到UCC進行初步診斷與治療。

反觀台灣,沒有強制醫療分級,民眾習慣小病直接跑大醫院,且目前全台僅14處醫療院所申請設置UCC,最多的桃園市僅4處,台北市也只有3處,難以鼓勵病患自主分流。「UCC不是壞方法,但現行台灣醫療制度下,它無法解決問題。」陳治圩直言。

他更強調,近年愈來愈多診所會在周末營業,若UCC只是取代假日診所的角色,成效有限。他認為,UCC功能應與診所區隔,要確保有能力收治救護車病患,確實發揮「分擔急診工作」的功用,否則民眾還是會往大醫院跑。

陳亮甫也提醒,目前台北市醫院專任急診醫師,值12小時的班,報酬約2萬2千到2萬5千元;衛福部為號召基層醫師投入UCC,開出8小時、每班1萬5千到2萬元,優渥津貼幾乎對齊正職急診醫師待遇,恐怕變相鼓勵急診醫師流往基層診所。他認為衛福部不應錯置資源,砸多少經費規畫UCC,就應給予相同資源改善既有急重症的醫療環境,保障醫院急診韌性。

面對急診醫師出走,各院努力透過多元排班找回人力救火。主管機關衛福部也要將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否則對改善現況無益,還可能加速急診人力流失。

更多今周刊文章
一萬登記入帳最快!10000官網「這天8點」2身分證尾數先,普發一萬登記分流時間、準備資料、流程
開公車15年轉開UBER、老司機棄10萬月薪告白:假嗶卡害我一年少賺2萬多,上面卻叫我「裝沒看到」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母郭初永真過世 享嵩壽100歲

NOWNEWS今日新聞
02

726亮票遭檢方「從重量刑」 趙少康錯愕:我犯後態度蠻好的

TVBS
03

光復鬼故事1/家人捨命救小沂!補助金遭領走還被趕 房東竟是戶政人員

CTWANT
04

非洲豬瘟防疫破口 台中「2局長」遭拔官下台

台視
05

南投離譜爸媽狂生不養!稚兒亡、女童有傷未就醫 私密處傷口結痂長繭

三立新聞網
06

花蓮6旬獨居男消失多時!好友探訪驚見「屋內躺了一具白骨」

自由電子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