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高薪2/憂AI診斷釀失業…病理科住院醫師一度招不滿 近2年滿血回歸
近期人工智慧(AI)浪潮崛起,科技巨頭陸續發表AI診斷工具,對醫界影響最深科別,包括判讀影像學檢查的影像醫學部,病理醫師工作內容是從病人檢體診斷疾病,年輕醫師擔憂被AI取代,一度不願投入病理科訓練,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鄭永銘說,衛福部核定病理科住院醫師每年訓練23名,前幾年幾乎招不滿,2023年開始才回穩滿招。
鄭永銘指出,近年AI崛起,有人認為病理科與影像醫學科醫師會被AI取代,申請接受病理專科訓練醫師減少,23位名額中,只招到15、16人,但2023、2024年已回歸滿招,原因是AI診斷發展遇到瓶頸,且即使AI診斷工具成功研發,最終仍必須由病理醫師把關,何況病理醫師不只有「看片」這項功能,也會負責採檢體,且病理學是醫學院基礎學科,也有不少教職工作選項。
不過,各醫院仍積極發展「數位診斷」,宛如軍備競賽,萬芳醫院地下室的病理部,裝設2台病理檢測設備,費用逾千萬元。萬芳醫院病理部主任陳威宇說,該院已算較晚引入數位診斷設備,但健保給付病理檢驗項目雖有增加,但點數自2003年至今並未增加,除購買硬體設備,軟體也很很花錢,若健保未訂出相關給付項目,AI病理診斷恐難回本,也無法取代醫師。
鄭永銘說,因為新招募的醫師仍在訓練中,這12年病理科主治醫師人數,還在「青黃不接」階段,不過,從追求生活品質角度而言,病理科還是不錯的選擇,工作時間較其他科別自由,且不必與病患、家屬打交道,主要工作對象都是專業人士,對於想做基礎研究,志願不在直接看病人、動手術的醫師,仍有一定吸引力。
陳威宇表示,他擔任學會理事時,因專科訓練醫師招不滿,衛福部一度要減少病理醫師員額,所幸後來相關討論暫停,仍維持23名額;民國109年統計,我國執業中病理專科醫師人數為511人,今年最新統計為545人,5年內僅增加約40人,成長牛步原因,也包括不少年輕醫師至醫美診所任職,未留在病理相關領域。
鄭永銘則對病理醫師招募前景表示樂觀,他指出,基於生活品質較佳等優勢,「病理醫師不像兒科等科別,缺人情況恐會一直持續,僅是暫時缺人」,預期過幾年新招募住院醫師完成訓練,情況就會好轉。
為吸引年輕醫師留任,鄭永銘在台大醫院病理部主任任內,首創病理結合法醫訓練機制,年輕醫師進入這項訓練課程,完成5年訓練,可獲得病理、法醫雙重專科執照。他表示,病理科與法醫學科內容接近,年輕醫師不必等專科訓練結束,再到法醫研究所取得學位,且法醫職位若沒有缺額,可先擔任病理醫師,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有助維持剛畢醫學生對病理相關領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