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交保「攪動台灣政壇」? BBC撰文分析藍白怎麼合
郭顏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案」被羈押1年獲准交保後,旋即開炮對準總統賴清德,攪動台灣政壇。外媒預測,此次柯文哲回歸,在黨內仍是「主帥」,隨著明年地方選舉逼近,將強化民眾黨在「藍白合」中的談判話語權;另外,柯文哲會緊握「被逼害」悲情牌,延續其政治生命。
《BBC中文網》報導,柯文哲作為民眾黨創黨主席,捲入京華城案後,去年12月辭任黨主席,其後由立委黃國昌當選黨主席,任期到2026年12月31日為止。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說,柯文哲交保將提振民眾黨的士氣,因為該黨仍是以柯為核心的政黨。儘管黃國昌是具強烈個人風格與論述能力的政治人物,但與柯文哲的分工始終清晰,「柯是『主帥』,黃是『大將』,民眾黨可以有『兩個明星』,但不會是『兩個太陽』。這樣的定位有助於黨內的穩定與分工合作,短期內不會造成權力競逐的緊張局面。」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現時柯文哲和黃國昌是互相依賴關係。柯文哲在民眾黨內仍是「神主牌」地位,黃國昌不可以與柯撕破臉。但當觸及黨內人事任命時,雙方仍會有矛盾,「他們有沒有辦法用一些其他利益交換,或因為彼此利益需要,讓這個矛盾不要檯面化,這要看他們內部的安排。」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指出,「柯文哲的影響力在於持續穩固民眾黨關鍵少數的力量,以及凝聚『討厭民進黨』的力量,而後者就包括中間選民,也就是民眾黨將擴大它的政治版圖。」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形容,牢獄的經歷讓柯文哲在民眾黨支持者眼中多出一層「殉道者」的光環。日後柯文哲或因為案件未完結,選擇坐鎮中央,而有意競逐新北市長的黃國昌則會在地方縣市四處輔選。
陳方隅預料,無論日後判決結果如何,民眾黨都會堅持事件是「政治迫害」,以鞏固核心支持者,「他必須建立這種政治受害者,被逼害的形象,才能夠繼續走下去。」他直言,若柯文哲認罪,等於其政治生命結束,故柯堅持不認罪之餘,更不惜在審訊時罵法官和檢察官,「他必須要極大化悲情的成分,這樣才能夠鞏固他的支持者。」
明年台灣將迎接地方首長選舉,翁履中表示,藍白合的前景仍須觀察,特別是國民黨內部的變化,包括黨主席選舉及領導人選尚未明朗。然而,大方向上,國民黨已意識到若不與民眾黨合作,未來恐難有勝算。
他分析,柯文哲在交保後應更清楚,雖然兩黨歧見必然存在,但合作已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2026到2028年是關鍵的過渡期,如果雙方能在地方選舉中展現協調能力,2028總統大選就有機會合作。反之,一旦在地方層面出現激烈競爭與內耗,將不利未來總統大選建構政治聯盟。
陳方隅則認為,藍白在地區選舉有合作空間,但一些核心利益未必會退讓,例如國民黨不會輕易在新北市長選舉讓位給民眾黨。而柯文哲作為民眾黨的「神主牌」,在未來選舉仍有很大話語權,「他一個人還是可以帶走5到10%(選民)的支持者,力量還是蠻高的」。他估計選舉日期越接近,越能看出藍白之間、黃國昌和柯文哲之間隱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