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南會展中心打造綠色場域 行銷台灣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7日電)丹娜絲颱風剛過的7月中,位於台南高鐵站旁的大臺南會展中心一場「南方人才永續展 x 節能智慧轉型」論壇,聚集了逾百家節能設備、AI商業服務的廠商,有企業主在台上分享淨零、智慧轉型的經驗,也有來自美、越、加、新、菲、韓、印尼等國代表參與,現場熱鬧滾滾,洽談聲此起彼落。
由集思會展事業群營運的大臺南會展中心,自2022年4月啟用以來,不僅定位為南台灣的重要展會活動空間,更肩負起永續發展、城市轉型的戰略角色。
「我們不只是經營一個場館,而是希望成為連結產業、人才與國際的永續平台。」大臺南會展中心董事長葉泰民說,對台灣而言,這樣的「連結」至關重要。
他解釋,在國際政治處境特殊、外交空間有限的台灣,會展反而成為一種低政治成本、高實質效益的交流方式。透過辦理大型國際論壇與醫療等專業展覽,可以邀請在社會、學術、企業等各領域有影響力的人來台,提升台灣能見度,也讓台灣產業走出去。例如因有COMPUTEX TAIPEI所以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AMD執行長蘇姿丰都來了。
用硬體打底 從屋頂到系統的節能布局
大臺南會展中心是由經濟部與台南市政府合作開發,展覽與會議棟總樓地板面積超過3萬5000平方公尺,其中展覽空間高達1萬692平方公尺、挑高無柱設計,自開幕以來,即以「綠色場館」為目標持續升級。2023年榮獲國際貿易署主辦的「永續會展獎」中最高榮譽「永續實踐獎」第一名殊榮。
葉泰民指出,該中心屋頂設置了大面積太陽能板,充分利用南部日照優勢,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是目前全台展館中面積最大,全年發電量更可供1318個家庭使用一年。
不過,大臺南會展中心甫開幕即遭遇COVID-19疫情重創,葉泰民笑說,那段時間無會議、展覽可辦,還是得支付每月新台幣5、60萬電費。為進一步節能,館方引進中央監控能源管理系統(EMS),即時監控冰水主機運轉與電力使用狀況,依照活動規模與人流調整設備開啟數量外,空調系統也導入節能控制邏輯與分區管理設計,平均節電達35%。
「今年3、4月用電量已較去年同期減少超過7萬度,但因電價上漲,支出反而變多。」葉泰民表示,正因如此,團隊更積極探索每一個可能降低能耗的環節,包括增設塑膠門簾防止冷氣外洩、調整出風口、強化人員使用行為的教育等。
會展產業低碳轉型 內化為文化與流程
除了硬體節能,大臺南會展中心更積極將永續理念融入會展流程,並陸續取得ISO 50001能源管理、ISO 20121永續活動管理等認證。
「但我覺得這些只是開始,永續真正的挑戰,是把它內化為文化與流程。」葉泰民說,這樣的文化轉變,也回應南部產業當前面臨的挑戰,「製造業主如何進行淨零轉型?如何吸引並留住下一代人才?」會展正好可以提供「看得見、聽得懂、做得到」的學習與交流平台。
在大臺南會展中心內陸續舉辦了2022臺南國際綠色產業展、2023臺美邁向淨零碳排農業研討會、2024臺南國際綠色產業展及大南方科技S廊帶-淨零轉型能源永續關鍵論壇、2025淨零轉型綠意無限–南台灣綠能永續力行動論壇等,逐步建立起產官學的政策與知識交流場域,也藉由國貿署與外貿協會資源挹注,吸引國際買主來台南評估綠色採購與投資機會。
經歷了2024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獲得佳績後,葉泰民對南部發展會展產業更充滿期待。他指出,長期以來多數大型活動集中北部,導致南部缺乏舞台與機會,但南部不乏具專精實力的廠商,例如連續兩年在台南舉辦的亞太農業技術展,因地緣關係吸引更多有效參觀者與廠商支持,活動成果超越預期。
「會展不是單一產業,而是整個城市產業鏈的活化劑;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能量,只是欠缺一個可以發生的場地與契機。」他認為,大臺南會展中心正是承接這份機會的平台,不僅提供展覽空間,更扮演連結地方經濟與全球對話的重要節點。
行銷台灣為創業初心 集思規劃10年內上市
來自公務員家庭、父親是台鐵火車司機,葉泰民從小好奇心旺盛、喜歡提問,原本夢想成為一名記者,卻因緣際會踏入會展產業。1991年,在朋友起鬨下,創立集思國際會議顧問有限公司,從零打造團隊。他堅持每場會議、每份簡報、每個會場動線都要「細緻有感」,更希望每一位參與者離開時,都能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如今,集思成為台灣會展界的指標企業,員工超過300人,2017年,葉泰民獲美國Successful Meetings 雜誌評選為「全球會議產業影響力人物」。這兩年他已在新加坡、菲律賓試水溫舉辦會展,正規劃未來10年內帶領團隊進軍海外、公開上市。
他強調,相較觀光業吸引的是遊客,會展則是技術、資金與人才流動的加速器,「是台灣強化國際鏈結的戰略工具。」他認為,從中央部會主導的論壇,到地方政府建立國際形象,若能善用會展平台,將更有效地行銷台灣。
「會展不只是空間租借,更是讓台灣對世界發聲的舞台。只要把舞台搭好,人群自然會來。」葉泰民說。(編輯:陳姿伶)1140807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