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走下神壇靠川普政府入股救援 紐時:5大決策釀災
記者陳瑩欣/綜合報導
曾經是全球半導體霸主的英特爾,如今竟要靠美國政府出手救援。《紐約時報》直言,這家矽谷傳奇公司從科技標竿淪為「政府專案」,最終由川普政府入股10%,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少見的大規模國家投資。報導盤點英特爾的五大錯誤決策,點出其衰落關鍵。
1. 拒絕與蘋果iPhone晶片合作 錯失智慧型手機浪潮
2005年,蘋果希望英特爾為第一代iPhone提供處理器,卻因報價問題遭時任執行長奧特里尼拒絕。他後來坦言這是重大失誤,因為智慧型手機革命隨即爆發,ARM陣營迅速壯大,英特爾從此缺席行動晶片市場。
2. 過度依賴PC處理器 創新遭「扼殺」
英特爾長期倚重個人電腦與伺服器晶片的高毛利業務,導致其他研發計畫常因短期報酬不足被叫停。外界批評這種「灌木叢效應」抑制了創新,讓公司錯過新興市場契機。
3. 放棄GPU研發 眼睜睜看NVIDIA稱王
早年英特爾曾嘗試打造多重運算晶片,原本有望進軍圖形處理領域,但因產品不理想而放棄。結果輝達(NVIDIA)後來靠GPU在AI時代一飛沖天,如今市值超過4.3兆美元,而英特爾僅剩1080億美元。
4. 錯誤押注手機數據機 數十億美元付諸流水
繼任執行長科贊尼克大舉投入數據機業務,試圖彌補在手機市場的缺口,卻因技術進展不順最終將業務賣回蘋果,燒掉大量資金與時間。
5. 製程落後台積電與三星 領先地位不再
2015至2019年間,英特爾在10奈米與7奈米製程研發不斷延宕,讓台積電與三星成功超車,徹底打破其在晶片製造的霸主地位。隨著AI浪潮來襲,英特爾再度錯失商機,市佔與營收雪上加霜。
《紐約時報》指出,雖然英特爾近年積極推動美國本土建廠,並曾獲美國前總統拜登政府《CHIPS法案》補助,但市場表現持續下滑。如今川普政府更以入股10%換取持續資金支持,象徵這家曾經定義矽谷的企業,已無法僅靠自身實力維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