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皮膚長疹子、搔癢與精神疾病惡化的意外關聯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0月31日11:58 • 發布於 11月02日00:00

蚊蟲叮咬或過敏導致的皮膚癢令人不快,但還不至於影響心理健康。然西班牙研究顯示,皮膚異常有可能反映更深層精神健康危機。研究首次出現精神病症狀患者,若同時有皮膚異常現象,幾週內出現憂鬱或自殺念頭的機率較高。此發現近日於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會(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ECNP)年會發表。

皮膚與神經系統間的關聯,從胚胎發育時就開始。兩者都源自胚胎三大胚層的外胚層(ectoderm),所以發育早期就共享部分生物學路徑。團隊指皮膚免疫或發炎反應可能與腦部神經發炎同時發生。換言之,皮膚異常不只是外表問題,也可能反映身體調控壓力與免疫失衡了。主導研究的 Joaquín Galvañ 博士表示:「皮膚變化有時是身體試圖表達正在經歷壓力的途徑。」

皮膚症狀與自殺傾向的驚人關聯

研究共分析 481 位首次出現精神病症狀的患者,約 14.5% 同時有紅疹、脫屑、搔癢或光敏反應等皮膚異常。分析結果顯示,這群患者之後四週內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的比例高達 25%,無皮膚症狀的患者僅 7%。顯示皮膚症狀可能是種「早期預警訊號」,預告患者心理健康狀態惡化中。這種關聯女性更明顯,推測可能與荷爾蒙與免疫反應差異有關。

這項發現為臨床實務開啟新視角。將來精神科與皮膚科醫師或可合作,建立跨科別監測機制,早期介入高風險族群。這也與「身心整合醫學」(psychodermatology)理念呼應:皮膚、免疫與心理並非獨立系統,而是彼此交錯影響的緊密網絡。臨床焦慮或情緒低落患者常有皮膚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慢性蕁麻疹,這些可能都是大腦與免疫失衡的表現。

邁向非侵入式心理監測的下一步

但這項發現屬觀察性研究,不能證明皮膚異常是否直接導致精神惡化。後續除了需更大樣本與不同族群驗證,也需探討潛在的生物學機制。如發炎細胞激素、壓力荷爾蒙,是否在皮膚與大腦間形成訊息傳遞迴路?此外,皮膚樣本是否有能反映精神狀態的特定生物標記(biomarkers)?解答這些問題,有助利用皮膚檢測,為非侵入式的心理健康監測工具。

原來,心理健康與皮膚狀態可能互為表裡,當「人體第一道防線」皮膚出現異常時,也許映照出內在心理的不平衡。一般人若長期出現皮膚搔癢、紅疹或難解釋的皮膚不適,同時伴隨情緒低落或睡眠不安,應及早就醫,並留意心理層面變化。對醫學研究者來說,皮膚或許是通往心理健康的新窗口,讓醫師捕捉到無聲的求救訊號。

  • Your skin could warn of hidden mental health trouble

(首圖來源:Designed by Freepi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2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3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4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5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