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告訴你,留學的狼狽有多真實
離家遠行,總帶著憧憬與夢想,但這些美好想像之外,還有一個個措手不及的狼狽。
從沒想過,這趟旅程會讓我如此筋疲力盡。人們總說要珍惜海外的日子,回首這一年半,說長不長,卻像是耗盡百年生命去體驗、去經歷。生活的滋味不只是酸甜苦辣,還有微酸、微甜、微苦、微辣、微鹹,甚至過酸、過甜、過辣、過苦、過鹹。那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成為我在異鄉的日常。
儘管如此,我仍感激這趟旅程的存在。它賦予我說走就走的勇氣,讓我能在媒體及影視領域深耕,自由穿梭於不同的藝術世界,捕捉每一個難得的機會 ──流連於充滿歷史韻味的街道,感受復古文化的溫度;在電影工作室與劇場間駐足,見證影像與戲劇的交融;甚至化身臨時演員,親身參與故事的誕生。這些經歷,讓我更貼近心中理想。
但今天,我想談的不是這些光鮮片段,而是其背後的殘忍現實 ──那些無數個狼狽不堪、內心焦慮的時刻。
留學分享中鮮被提及的另種故事
美國大城市的生活光鮮亮麗,卻也殘酷現實。高昂的房租、快節奏的生活、競爭激烈的職場,都讓夢想與現實不斷碰撞交織。
初來乍到的日子裡,我一次次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懷疑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
我習慣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剖析自己的心境。在臺灣時,我大抵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專注於自我實現。然而,來到陌生的環境後,現實卻將我拉回需求層次的底端,日復一日地思考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如何支付生活開銷?如何確保自己不至於捉襟見肘?
過去一年,我切身體會到什麼叫「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曾經習慣規劃一切的我,發現留美生活並不適用既定模式,太多的未知讓我不得不學會與之共存。
在這 11 個月的研究生生活裡,我穿梭於東西兩岸,不斷奔波。每個學期結束前,我都得焦慮下一個住處在哪,能否順利應徵到學校釋出的工作,又或者,何時才會收到實習或工作的錄取信。這樣的日子,宛如與世界賽跑,一刻不得鬆懈。獨自在外,我才真正體悟什麼是孤獨與無助,什麼是那種「身旁的人都靠不住」的惶恐。
我不止一次問自己:「為什麼要來這裡受苦?」「為什麼要委曲求全?」「追夢的代價,是否就是學會真正的獨立?而獨立的背後,是否必須學會接納孤獨?」
直到某天,一位朋友分享給我這段話 :
你今天的所有焦慮、所有痛苦、所有迷茫,本質是什麼?你想要的太多,而你的智慧、能力、格局,還不足以撐住這些渴望。
這句話讓我深深思考 ──或許我對夢想的執著,養大了內心的渴望,覺得自己有使命去完成生命中的一些事情。但捫心自問,我會不會想要的太多?生活那麼辛苦,是否該放棄夢想?
在適當時機鬆手,讓生命帶領我去該去的地方
從讀研到步入職場,每天都像是場與現實的拔河賽,夢想在彼岸閃爍,而腳下的道路佈滿荊棘。
美國的生活並未如想像中溫柔以待 ──高昂的開銷、職場的競爭、漂泊的孤獨,讓我不禁想著:「要不要乾脆回臺灣?」然而,每當我靜下心重新審視內心,總發現自己仍不願輕易離場。
並非放不下這片土地,而是放不下那些努力築起的連結,不願辜負那些從無到有,為自己敞開的機會。在這裡,我見證了世界級的創作誕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相遇,也讓我在這段仍擁有無畏與韌性的歲月裡,依然有失望後再次爬起的勇氣。
美國的媒體產業依舊是通向世界的窗口,視野依然遼闊。我仍能在假日走進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聽製作人的分享,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裡沉浸於一幅畫,並與素未謀面的旅人交換故事。我想,每個留在這座城市的人,都有一個理由。而我的理由,是這段旅程賦予我的勇氣 ──去撞擊世界、擁抱未知,相信即使偶爾迷失,終究能找到自己的光。
真正的價值,或許不是短期的薪資數字,而是那些被歲月悄然雕琢出的歷練。
於是,我決定用所剩不多的資產繼續投資自己,但這並非一場僅憑熱血與意志撐起的冒險,而是一段與自我和解的過程 ──既然現階段不回臺灣,就要活得瀟灑一點,接受花開亦有花落的必然,不再執著事事順遂,也不必過度追求高品質生活。有些事不能強求,「那就算了吧。」
欲選其夢,必承其重
當我選擇來到全球媒體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的紐約,便已下定決心,要讓這個白人占優勢的產業環境,成為我繼續追逐媒體夢的舞臺。
踏入新環境,本就是一場取捨 ──取的是更廣闊的機會與視野,捨的是安穩與優渥。選擇紐約,就意味著必須接受它帶來的一切,我學會看淡有形的資產,並相信用磨礪換來的經歷,終將成為自己未來的籌碼。
當我看見自己逐漸適應,學會在困難中找到生存之道,開始在各大城市裡闖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才明白,這一切的辛苦,從來沒有白費。或許,活著就是盡可能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並從中領悟哪些是自己不願再經歷的路。
30 歲前,我仍選擇留在這座城市,為熱愛的媒體與影視產業努力闖蕩。至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許無法計較,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賺得剛好夠生活,但期間累積的故事與閱歷,卻是無可取代的財富。
追夢是有重量的,但願懷抱出國夢的你,在風雨中磨礪後,依舊無畏逐夢。即便偶有狼狽,哪怕摻雜期待、不安與掙扎,也別讓現實奪去你眼底的光。而我亦將繼續與未知同行,續寫未竟的旅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留學美國後,我才理解「追夢」的真相──夢想與現實拉鋸間,最終我如何取捨?》,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歐盟聯合碩士學程】出國唸書的另一種選擇?兩年就去了 4 個歐洲國家!
●「台灣高壓又過勞,英國工作福利比較好?」來打工旅遊前,你該破除的迷思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