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網紅,為何能征服美國名校的畢業典禮?
上圖為正在 MIT 畢業典禮發表演說的漢克葛林。Photo Credit:截自 MIT@YouTub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繼 2023 年破天荒邀請千萬 YouTuber 馬克羅伯發表著名的「飛天畢業帽」演講(延伸閱讀:馬克羅伯在 MIT 的畢典致詞,為何獲得超高點閱?)後,今(2025)年 5 月底再次邀到另一位重磅網紅漢克葛林(Hank Green)在畢典發表演說。
殊不知,漢克葛林膽敢在莊重的畢業典禮說出「不能趕我下台」、提及不雅「字眼」,還「凹」畢業生幫他寫致詞,卻仍舊博得滿堂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本文將簡述這位超狂講者的不凡生平、中英解析致詞佳句和重點,最後短評本篇致詞、凸顯核心概念。
漢克葛林是誰?MIT 為何邀請他?
講者漢克葛林現年約 45 歲,MIT 致詞影片在他的名字下方稱其為科學傳播人、影片創作者和創業家。
他和哥哥約翰葛林(John Green,著有《尋找阿拉斯加》、《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霸榜作家)一同經營頻道 Vlogbrothers(目前 390 萬訂閱)、CrashCourse(目前 1,640 萬訂閱)和 SciShow(目前 822 萬訂閱),致力於普及知識和分享免費的教育資源。
「葛林兄弟」在 YT 界是強大的代表性人物,還創辦了 VidCon(網紅界的年度盛事,集結影片創作者、產業和品牌)。圖/Vlogbrothers(Hank Green and John Green)@Wikipedia CC BY 3.0
除了 YouTube 之外,漢克葛林個人還經營 TikTok(有 800 萬粉絲)、製作音樂和 Podcast、說單口相聲,他亦是暢銷科幻小說家,同時還是經營電商、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平台、影音公司等企業的連續創業家,關心公眾議題、積極推動社會和環保倡議。
「抖音風」十足的開場:超鬧的「優越感症候群」?
演講一開始,漢克葛林很無厘頭地跟台下學生聊畢業袍披肩(stole)上的皺紋。
有別於眾多畢典致詞人都會自謙一番,表示自己接到邀約、上台前均出現「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而質疑自己;他搞笑地說自己則是有「優越感症侯群」(Superior syndrome)(他又稱之「哈哈,我又騙到他們了」症候群)。
他在台上表示,畢業生可能是因為他經營 TikTok 而認識他,最近他個人 YouTube 的影片內容甚至還包括各家 AI 業者的標誌和「小菊花」(butthole)的相似度排名,現在竟擔任 MIT 畢典致詞者。
他說:「我現在能跟你們說這些了,但他們不能把我趕下台,因為我已經開始講了!」他這番「中二」言論,台下學生卻報以熱烈掌聲,成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眾包」致詞稿:將學生回應納入內容、點出文眼
漢克葛林用看似無關、關於人骨的冷知識,「感謝」畢業生幫他填寫問卷(有近半數回函),讓他能認識畢業班,也從他們身上學習。
他以詼諧的語言,綜合描述回函中的有趣故事,並歸結出畢業生做過最「MIT」的事就是「建造」(built),這也成為貫串全篇致詞的文眼。
他表示,知道大家從事多種形式的「建造」令人安心,因為當今世局艱鉅,畢業生必須面臨各式難題,如對言論的抨擊、高等教育的打壓、跨性別權益、聯邦人力或法治等問題。AI、資訊和生化科技日新月異,同時帶來無限商機和各種混亂。
他進一步指出:現在提供建議,正是時候。他這位「抖音仔」、第一個膽敢在 MIT 講台講出「小菊花」一詞的講者,應該分享一下問卷中同學給彼此的建議。
從眾多由同學寫下的感想中,漢克葛林精選的佳句如下:
合作互助、勇於伸出援手、互動時要寬容(Collaborate and help each other. Be brave in reaching out and be forgiving in your interactions.),他認為這充滿人情味。
就算可能行不通,還是試試吧(Even if it probably won’t work, try anyway.)
不要從解方開始,先從問題著手(Don’t start with the solution, start with the problem.)
從自身多變的職涯,提出「好奇心」的重要性、盼望的來由
他促狹地承認,自己的確讓畢業生提供了畢典致詞的部分內容,但他至少不是用 AI 幫他代勞;他細數自身豐富的職涯,玩抖音、寫小說、撰文、訪問總統、提供免費教育資源給網路使用者(並表示最後一點應該讓在場父母終能對這位講者放下戒心)等等。
他表示,如果自己還算成功,那除了運氣之外,就必須歸功於自己一直以來的信念:沒有比學習新事物更值得花時間做的事了。
我獲取新知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If I learn something new that day, that is a good day. )
這份好奇心,不但能增添手上的工具和使用技巧,還能拓展對於問題所牽涉範疇的整體理解。
除此之外,他還問了畢業生:當今什麼能給他們希望?多數回應清一色都是和「人」有關。
不僅有親友,還有願意關懷的人、改善社群生活的人、為了信念挺身而出的人,以及看到重大問題、且決意加以解決的人 ──他歸納,他從 MIT 這個理工名校的學生回應中,讀出了人性(humanity)。
「好奇心」該投射在哪?語重心長,論及職涯關鍵和社會關懷
漢克葛林再回來講述「好奇心」,表示大家其實可以選擇好奇心的關注點,而這可能對他們未來人生有極大影響,甚至是職涯發展關鍵,他表示:
人們很常將注意力放在建造愈發強大的工具上,這很好,但最精於引導我們注意力的機制,並非總是能策進我們、甚或這世界的利益。
例如,社群內容平台擅長引導我們的好奇心,但有時會把我們導向令人恐懼的事物、讓我們持續關注最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是社會衝突最烈的分歧點;同時,資本主義的邏輯會把我們導向最能獲利變現的問題所在,進而過度重視有權有勢的人最想解決的問題。
如此一來,我們就看不見庶民階層的日常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
因此,漢克葛林請託畢業生們,對自身「周遭」世界的多元問題維持好奇心,並表示這不代表必須在理想和財富之間做出取捨。
給畢業生的衷心建議:在「怪美的」世界,不僅建造工具,更建構意義
接著,他終於歸結出一些建議:
1. 不要吃草(這應該是在玩他的抖音老梗,自始至終似乎也沒解釋理由)。
2. 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到快樂,是人生待解的問題。快樂可以自己創造。
3. 想法不該鎖在腦中,而是將之流傳,方能助人,就算失敗也沒關係。
4. 不要只致力於建造或取得強大的新工具,而是顧到「人」的需求,這包含了自己和親友。
他呼籲大家不要偏廢於建造工具來解決「高大上」的問題,而是體會到「人」的奧妙,也要建造自己、建構意義。並再次提醒,畢業生們自認在 MIT 是投身於「建造」,但多表示盼望的源由在於「人」,而非建物。
最後,他鼓勵大家為自己、為他人、為這個美麗而怪異的世界(this beautiful, bizarre world)持續奮進(go forth)。
綜合評析:滿滿拼貼、抖音風十足的演講,卻充滿人文哲思和社會關懷
漢克葛林在自己的 YT 頻道上揭露規劃致詞的心跡,他很清楚知道這份畢典致詞上傳到社群之後,他的受眾就從現場畢業班擴張到廣大網友了,因此內容務求平衡。
他也清楚知道身為「傳播者」這個角色,他代表的不只自己,還有他所屬的各個社群,甚至「科學傳播」這個領域。
然而,他還是希望能在致詞當中展現自我。他承認自己看過前年馬克羅伯在 MIT 的畢典致詞,深覺「飛天畢業帽」完全展露他的本色,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
從過往網路影音創作生涯中,他歸結出這個原則:「創作可以是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合作產物」。
於是,他「眾包」(crowdsourcing)了這份致詞給 MIT 畢業生,結合了 KYC(Know Your Customer)和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生成內容),不僅讓這份致詞成為一場互動性高的體驗、反映自己網路事業的經營思維,也多少將致詞成敗的龐大壓力(在「飛天畢業帽」後演講其實壓力頗大)略略轉嫁給聰明的 MIT 學生們。
平心而論,漢克葛林的這份致詞充滿著拼貼的「抖音風」,不乏無厘頭的搞笑點,也因此有些五花八門而目不暇給。
但深耕科學傳播的他,在講求技術理性和效益、高舉科技而輕人文的現世,在理工科技的學術殿堂苦口婆心地敦促畢業生「以人為本」,正值得我們好好體察、細細思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能趕我下台!」口出狂言、講稿「眾包」的斜槓網紅漢克葛林,如何征服 MIT 畢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讓畢業帽飛上天!千萬 YouTuber 馬克羅伯在 MIT 的畢典致詞,為何獲得超高點閱?
●當「畢業生代表致詞」金句被瘋傳,台大社會系選擇「讓眾聲喧嘩」──沒有人應被「代言」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