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熱潮與電力現實:從全球算力競賽,看台灣如何接電、接單,也接住信任
矽谷四騎士——Meta、Alphabet(Google)、Microsoft、Amazon——最近在財報會議上不約而同地承認:他們對人工智慧(AI)的投資,還遠遠不夠。
資本支出的天花板其實是變壓器與變電站
根據《華爾街日報》記者梅根.博布羅夫斯基(Meghan Bobrowsky)的報導,光是今年,這些企業即砸下約四千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GPU晶片、雲端基礎設施等AI硬體支出,並預告2026年仍將加碼。Google將年度資本支出上修至930億美元;微軟財務長艾美.胡德(Amy Hood)直言Azure雲端「連續多季缺料、缺電、缺空間」;Meta更預告2026年資本支出將「顯著高於」今年。這些企業的話語,揭示出AI革命的本質不再是軟體創新,而是「電力與土地」之戰。
而市場反應亦是冷熱分明。Amazon與Google股價應聲上漲,Meta與Microsoft反而下跌。分析師在財報會議上尖銳發問:「我們是不是在泡沫中?」——這問題不僅指向資本市場的狂熱,也道出了人類社會面對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熱潮的焦慮。
就在這場投資競賽的同時,輝達(Nvidia)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五兆美元的企業。但當所有雲端巨頭都在搶購GPU與變壓器、擴建資料中心時,真正稀缺的資源是電。
能源轉型壓力:算力飆升、電網吃緊、碳排爆表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將翻倍至約945太瓦(TWh),其中AI訓練與生成負載將佔主要成長來源。換言之,AGI的邊際效益已與電力和電價緊密綁在一起。
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經濟部能源署的中長期展望顯示,2024到2033年間,全國用電量平均每年成長2.8%,而AI資料中心的建置是推升主要動因之一。在北部電網瓶頸未解的情況下,政府甚至暫停桃園以北新設超過5 MW的大型資料中心電力核配。換句話說,「算力」要擴張,首先得有「接電」的地方。
於是,「綠色算力」(Green Computing Power)成了新顯學。據報導,全球資料中心應以2035至2040年達成80至90%使用無碳電力為目標,並以三項績效為永續關鍵:每單位能量產出的IT工作最大化、每單位能量碳排最小化、用水最小化。也有專家提醒,ChatGPT一次查詢平均耗電2.9 Wh,是Google搜尋的十倍;若生成影像或影片,耗電更高。AI若無法同時變得「更聰明」與「更節能」,最終可能成為碳排放的黑洞。
台灣的關鍵抉擇:從晶片島到算力島
回頭看台灣的AI供應鏈,我們確實握有關鍵角色。台積電(TSMC)今年上修資本支出至420億美元,其中七成投向先進製程,一至兩成用於先進封裝(CoWoS),以支撐GPU與高頻寬記憶體(HBM)堆疊需求。但台灣若要從「晶片島」升級為「算力島」,電網改革與綠電供應必須跟上。AI資料中心不該只是用電大戶,而應被納入智慧電網的調節節點。政府可藉容量市場與時間電價機制,讓能調節負載、簽足夠綠電長約的業者,享有核配優先權。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社會信任。AI資料中心往往引發疑慮——尤其當地方居民看到耗電巨量、用水密集的園區時,難免質疑誰在承擔成本。要打破這種不信任,唯有資訊公開。政府應建立透明儀表板,揭露每一座資料中心的用電負載曲線、可調度時段、綠電比率與碳排績效,並讓回饋金直接用於改善地方教育、醫療與公共交通。在地居民若能看到「AI發電、社區點燈」的實際結果,AI成長才不會變成人民焦慮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綠色算力」不只是AI的救贖,也可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加速器。AI本身即能透過運算模型提升能源管理效率。例如伊頓企業(Eaton)利用AI分析資料中心用電習慣,節省15%能源成本,並透過「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模擬不同情境下的能源效率與碳排。這樣的應用若能在台灣推廣,不僅資料中心受益,整體電網也能更穩定、更智慧。
AI資本競賽為一次結構性轉捩點,而非短期風潮
因此,我們應把這場AI資本競賽視為一次結構性轉捩點,而非短期風潮。當Google宣稱AI單季創造數十億美元營收、微軟宣布未來兩年資料中心將倍增、Meta選擇「超前建設」、Amazon聲稱「上線即刻變現」、輝達突破五兆美元市值之際,台灣沒有資格自外於局。
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在全球AI熱潮中,讓每一度電都有正當性。條件之一,是可靠、潔淨且可預期的能源供給;條件之二,是以系統整合為導向的本地供應鏈升級;條件之三,是以公開透明建立公民信任,讓AI的外部性被看見、被治理,也被共享。
AGI的充分實現或許還遙遠,但「可用且具倫理正當性的基礎設施」(Available and Ethical Infrastructure,簡稱AEI)——必須現在就到位。當全球電力版圖被AI重新劃界,台灣若能在電網、綠電、資料中心與半導體封裝發展之間妥為政策規劃,下一次國際巨頭的投資浪潮湧來時,來的不只是訂單,而是一份共創未來的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