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在芬蘭,你可以放心地「我行我素」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29日11:18 • 發布於 04月16日11:41 • 廖曉佩/芬蘭不神奇
在芬蘭,你可以放心地「我行我素」

在聯合國發布的最新 2025《世界幸福報告》中,芬蘭連續 8 年奪冠,而我居住在芬蘭的這段時間,正好見證該國這 8 年來的「幸福霸主」地位。許多人都很好奇,究竟我有沒有真的感到特別「幸福」呢?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是聯合國每年於網路出版的國際調查報告,其中「幸福指數」並非只考量主觀的 3 年內生活滿意度,更包含六大指標的客觀數據,像是人均 GDP、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度、生活選擇的自由度、慷慨程度,以及貪腐程度。

平均預期壽命上,台灣和芬蘭不相上下,大約都是 80 歲。芬蘭的人均 GDP 約 6 萬美金,台灣則是 3 萬 4 千美金。不過,芬蘭的稅制比台灣高很多,以台幣 100 萬年薪為例,在芬蘭要繳的稅大約是台灣的兩倍以上;營業稅差距更大,台灣是 5%,芬蘭最高是 25.5%,就連食物的營業稅 14%,也都比台灣高達快 3 倍。

自由度高,不必背負社會與父母的期待

剛到芬蘭時,我最先感受到的巨大差異,是對於個人生活選擇的自由度。

在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攻讀碩士時,我住在學生宿舍的公寓裡,有 3 間雅房,另外兩位室友都是就讀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芬蘭人,我們常常坐在客廳深談文化差異。

當我提到台灣的父母經常干涉孩子念什麼科系時,她們感到不可置信。甚至,我念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期間,為了到澳洲實習而申請休學時,已經 28 歲了,休學申請單上卻仍需要父母的簽名。

聽到這裡,她們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其中一名室友跟我說,她當初決定去比利時讀碩士,直到出國前一天才告知家長:「我要去念碩士了,一年之後才會回國。」我問她:「如果他們不喜歡妳出國讀碩士呢?」她回:「他們不喜歡是他們的問題啊,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對我而言簡直是當頭棒喝。雖然我自己的人生過得頗為「我行我素」,但這種明確切割出「全然的人生自主權」的故事,倒是第一次真實聽聞到。這與多數台灣家長會過問或干涉孩子的人生選擇(無論他們是否成年),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現出台灣的集體主義與芬蘭的個人主義之間有著很大差距。

生涯步調百百種,我的人生我做主

我的「38 歲圓留學夢」系列頗受讀者喜愛,因為這在台灣是罕見的例子。但在芬蘭,沒有人會因為有人「中年決定重返校園」而感到驚奇,或想追根究底其原因。

舉例來說,我在芬蘭碩二開學的第一天,走進一個陶瓷工作坊,很幸運遇到有人剛好退選,因此加選上這堂課程。後來我才發現,那是大學部設計系一年級的課,但學生們形形色色,沒有任何人是 18 歲的稚嫩模樣。

教室裡,一位近 40 歲的男學生,他的手繪稿極其細膩。原來,他有化工碩士學位,已經在職場當到主管位置,卻決定回大學改念設計。後來,他的大型陶瓷作品展一場接一場地辦,還拿到芬蘭知名基金會的獎學金。其他同學則大多是 20 幾歲,其中還有 30 歲開始念大一、或是 30 幾歲的媽媽。這跟我在台灣的大一「新鮮人」經驗完全不同。

在台灣,我在大學所遇到的同學們幾乎都跟我一樣,高中畢業後直接升大學,每一個人都是青澀的年紀,沒有太多社會歷練。這就如同大部分台灣的年輕學子都應循著一樣的時程,照表操課、一路練到大學畢業,或繼續攻讀碩博士。

而在芬蘭,高中畢業馬上進大學不是必然選項,許多人會透過 Gap Year 的一年時間到國外打工、實習;或先去工作幾年再進大學。而這一點跟我的國際碩士學程經驗一致:我碩士班的同學沒有人是大學一畢業就來讀碩士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經歷。

事實上,我的母校阿爾托大學裡每年都有近 100 間新創成立,很多學生在就學期間創業,不少人更因此休學。在芬蘭,大學生申請休學的程序很簡單,且不需要家長簽名。芬蘭政府還為了鼓勵學生能如期畢業,祭出「幫忙還學貸」的優惠,可見在這裡,學生創業的風氣很是興盛。

這些我在芬蘭觀察到的真實案例,完全對應到《世界幸福報告》調查中,芬蘭人在人生選擇權有極高的「自由度」。對他們來說,依循同樣或類似步伐的社會壓力是很小的,來自父母的期待也較少,人們普遍擁有「這是我的人生,這是我的選擇」的共識。此外,芬蘭人是否選擇升學的自由度,同樣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這點反映在住房津貼、零用津貼等面向。

並且,芬蘭人注重隱私、遵守人際界線,不會過度批評、評價他人的人生選擇,甚至連詢問都不太會,這也與芬蘭文化中我最喜愛的這點相關:無形與有形的「個人空間」。

尊重界線,擁有充分的個人空間

芬蘭人感到舒適的「有形」個人空間,大約是雙手展開的圓周內,不會碰觸到其他人的距離。

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在芬蘭住了一年後,有次暑假我回台灣,跟一位高中同學約在咖啡廳聊天。台灣人習慣交談的距離較近,於是我不斷後退,她不斷地跟近。最後,我背抵在書架上無路可退,真切地感受到芬蘭人所謂「個人空間被侵犯的焦慮」是什麼。但我不好意思請對方退後,畢竟這是台灣人展現熱情的方式。那次的經驗,我感受到的是文化差異烙印在身體上的反應。

至於「無形」的個人空間,則跟前文提及的自由度一樣,芬蘭人認為每個人都能保有不被侵犯的個人自由與獨立性。這也體現在社交距離上,舉例而言,芬蘭人不喜歡淺薄的寒暄,例如英語中所說的「閒聊(Small talk)」,芬蘭文裡甚至沒有 Small talk 這個字詞。

再舉一個案例,芬蘭的公寓多半都有公共桑拿,每週開放固定時段給住戶使用,我先生很喜歡週五晚上跟鄰居們一起去桑拿,他們甚至幫自己取名為「桑拿男孩團」。桑拿團其中一位最年輕的芬蘭鄰居約 30 多歲,我好奇是否需要幫他介紹對象,於是請我先生詢問他的感情狀態。

不過,我先生每次都問不出口,他總告訴我這太奇怪,不知該如何開口。這令我理解到,芬蘭人很尊重他人的隱私,對方如果沒有提,彼此就不會過問。我覺得很可貴的是,雖然已經在桑拿裸裎相見兩年多,但不會因此而模糊掉尊重彼此隱私的那條無形界線。

活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在芬蘭這 8 年來,我從未遇過必須解釋、甚至捍衛自己人生決定的情境。這樣的自由度與個人空間,的確增加了我的幸福感,尤其是不用扛著如影隨形的社會壓力或期待,肩上負重減輕許多。

活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在芬蘭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個人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願,自由地選擇且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是何等的幸福。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芬蘭人有多自由?在這個極為尊重個人空間的國家,你可以放心地「我行我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芬蘭人的快樂之道:宅在家只穿著內衣褲喝酒。(他們還為此造了個字!)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真相:從高期待到失望,最終我學會「爛」得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4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