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再創台灣銷日光彩,台灣香蕉王余致榮,由一人農場創建香蕉王國,供應台日市場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4月17日12:25 • 發布於 04月17日03:04 • 上下游新聞

清晨四點,許多人仍在熟睡,余致榮則已起床、準備前往香蕉園。生在香蕉世家,祖父和父親分別經歷蕉金蕉土的時期,余致榮在蕉價最差的時候返鄉務農,歷經在果園裡摸索、累積數據的十年功夫,終於開花結果,成了台灣香蕉王。

現在余致榮已成長為管理面積 200 公頃、年銷 5000 公噸香蕉的農企業經營者,也讓香蕉從菜市場走入超商,國內超市、量販、超商,甚至全球知名水果公司 Dole 都是他的客戶,連日本也吃得到。

余致榮返鄉,從一人農場成長為最具代表性的香蕉農企業。(攝影/林怡均)

蕉金黯淡,仍為家人返鄉務農

余致榮是蕉三代,家族種植香蕉超過 60 年。對他的爺爺來說,香蕉是黃金,1960 年至 1970 年代,台灣香蕉大量銷日,香蕉價格正好,身著香蕉衫的農民,比穿西裝的上班族走路更有風;但對他的父親來說,黃澄澄的香蕉金光不再,1980 年代起,香蕉銷日量每況愈下,而後開放農產品進口,香蕉價格低得幾乎貼地。

1997 年,余致榮辭去紡織廠總經理的職位,為照顧家人返鄉。他跟著父親在蕉園工作,但當時正是香蕉價格最差的時刻,父親並不支持他務農,余致榮也深深感受到務農收入的不穩定,蕉價如同股市景氣循環,兩三年裡牛熊市交錯,不穩定的收入讓他一開始也在股海裡沉浮。

組織家庭是讓余致榮決定專心從農的轉捩點,「務農是少數可以陪伴家人的工作」,在農村落地歸根,「穩定」成了他生活及務農的目標。穩定生活必須建立在穩定收入的基礎,起初,他以 2004 年物價及工資水準設定,每月收入最低標為 3 萬元,但事與願違,務農的前十年,他的年收入只有 10 萬元,一度需要借錢度日。

從農夫走向農企業,被國際貿易公司訓練

年收入之所以低,原因在於,當時的余致榮正在摸索期。過往他跟著祖父、父親栽種,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但前人仰賴經驗,余致榮希望建立起標準作業流程,因此將不同田區的土壤特性、肥培、用藥管理都一一記錄,並對照品質、產量檢核各栽培模式的效益,「過程很痛苦」,為此他幾乎是趴在地上做試驗,許多試驗結果不如預期,也得不到回報。

在第一個十年裡,余致榮除了建立生產標準流程,也在 2010 年蓋起第一個包裝場,開始踏入運銷之路。他體認到,比起蕉金蕉土,農民最需要的是穩定收購量價,「銷售」是穩定市場、產地價的關鍵,但若僅靠自家香蕉,市占率無法發揮任何穩定的效果,「所以我必須不斷成長」,於是他便開始收購、契作其他農人的香蕉。

余致榮從生產走向運銷,為了讓市場穩定,不斷擴張規模。(攝影/林怡均)

余致榮在 2013 年蓋了第二座包裝場,收購量雖成長,但也銷售壓力也大增,此時,他接到了國際知名水果貿易公司 Dole 的訂單。余致榮坦言,Dole 的訂單並不好接,因為求嚴格,田區必須乾淨整潔,並要進行生產調查、計劃,提供數據,包裝區也要整潔,且維持溫度等冷鏈管理,「當時,這些觀念是很前衛的,那個年代沒什麼人要做」。

儘管接單很辛苦,但余致榮把 Dole 視為一生的貴人,因為台灣並沒有農企業教導農民如何提升素質,Dole 以國際標準訓練他,在不斷改善生產、包裝動線的過程中,品質不斷提升,也讓其他通路慕名而來。

與 Dole 的合作,讓余致榮得到成長。(攝影/林怡均)

開創香蕉「單根」賣,提高香蕉產值

Dole 也為台灣香蕉開拓了新的銷售模式:「單根銷售」 ,余致榮坦言,過往香蕉在傳統市場裡整把販售,透過生產、包裝層層把關品質,讓香蕉能夠進入連鎖通路單根販售,價格也獲得躍升,從一斤幾十元,變成了一根 15、20 元,對產地蕉農是不可思議的轉變。

2018 年,余致榮蓋了第三座包裝場,目前他的香蕉在國內去往全聯、家樂福、好市多、超商等大型連鎖通路。有別於傳統批發市場裡蕉價起落無常,想在大型通路站穩,需要三個穩定,分別是穩定的品質、供應量及價格,但香蕉的生長受氣溫、雨水、颱風等因素影響,且當批發價格高於通路價格時,蕉農會選擇收入更好的出路。

為維持穩定供應,余致榮留有 50 公頃香蕉園自行管理。他分析,香蕉來源包含自種和收購,收購量會因市況而波動,若要維持穩定,必須保有自己的香蕉,才能持續出貨、信守承諾。如今,余致榮種植、契作香蕉園面積合計超過 200 公頃,每年運銷 5000 公噸以上的香蕉。

余致榮堅持保留自種面積,才能履約供應香蕉(攝影/林怡均)

外銷能幫助內銷,信守承諾才能穩定合作

除了內銷,余致榮也經營外銷市場。台灣香蕉外銷主力市場為日本,年出口量約 1300 公噸,外銷聽來風光無限,但事實上吃力不討好,因為台灣香蕉主要供應內需市場,外銷佔總產量比例不高,且考量到市場國的檢疫、藥殘,栽種、包裝限制和作業更繁瑣,而當國內缺蕉、蕉價高漲時,外銷價格便毫無吸引力。

余致榮的香蕉外銷量約 400 公噸,十餘年來都銷往日本。在他看來,未來台灣香蕉外銷很難回到半個世紀前的榮景,因為日本境內有厄瓜多、菲律賓、越南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香蕉競爭,走高價路線的台灣香蕉難提高市佔率。

但外銷仍是讓香蕉產業健康發展必要之務,相較於內銷訂單一次數百公斤、一公噸,外銷一單最少 6 公噸起跳,銷售更有效率,也能快速紓緩內銷壓力。

經營水果外銷的穗興食品總經理周啟中透露,日本上半年是最需要香蕉的時刻,而台灣越靠近夏天,香蕉產量會持續增長,外銷是重要的調節力量。他與余致榮合作十餘年,周啟中認為,比起利潤,余致榮更看重信用,不會因為內銷價好就推託、跑單,也盡力達到外銷品質要求,「非常值得信賴」。

在外銷業者眼裡,余致榮信守承諾、出貨的每條香蕉都是品質保證。(攝影/林怡均)

分切香蕉重返日本市場,成為外銷鳳梨的帶路貨

今年,余致榮也接到特別的外銷訂單:「分切香蕉」。過往台灣也有分切香蕉的外銷紀錄,但在 2016 年霸王級寒流重創全台香蕉便中止,近期之所以再度恢復外銷,與銷日鳳梨有關。余致榮指出,香蕉是日本人生活中的必備水果,但鳳梨必須好吃才會買,為吸引日本人來買鳳梨,美味的台灣香蕉變成為領路貨,有了外銷的機會。

多數銷日香蕉為完整一把青蕉,經過水洗、風乾及消毒後包裝,抵達日本後再催熟、分切出貨,而截切香蕉則是在台灣便先分切,一大把香蕉切成小把,每一小把約 4 至 6 根,之所以在台先作業,原因在於日本面臨缺工、工資上揚,分切好的香蕉銷日後只需催熟便可直接上架。

但分切香蕉與一般外銷訂單處理流程完全不同,例如:分切果柄時,香蕉會流出乳汁,因此水洗方式必須調整。余致榮坦言,分切、清洗等步驟會增加近一倍的作業時間,且去年颱風重創,香蕉產量低迷,他不敢貪多,只能每週供應 6.4 公噸,且為期 10 週,目的是為了在 5、6 月份復耕香蕉大出時,以外銷來穩定內銷市場。

為提振台灣鳳梨銷日量,需要香蕉作為帶路貨,台灣的分切香蕉因此重返日本。(上、下圖,攝影/林怡均)

香蕉雖平凡,但能讓農村安居樂業

在余致榮眼裡,香蕉如同水果中的稻米,是非常平凡的水果,除了餐桌,處處都有需求,例如:蘭花的組織營養液、面膜的提取物,加工的需求也讓格外品香蕉有了去處。

隨著台灣人口數量減少,整體香蕉消費量下滑,但余致榮的銷售量卻逐年成長。他表示,傳統市場的香蕉銷售量正在下滑,但超市、超商的香蕉銷售量直線攀升,超市的營業時間比傳統市場長、超商方便性難以取代,因此超商、超市的訂單不斷增加,他正考慮再增加面積。

如今的余致榮堪稱「台灣香蕉王」,但他不擺任何大老闆的架子,依然每天清晨起床,先走進香蕉園工作。他永遠記得自己務農前期的辛苦,也謹記爺爺的教誨:「作為農夫,下田是應盡的本分」。

近期,余致榮也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推行食農教育,做食農教育無法帶來實際的收益,但余致榮希望讓下一代知道,務農的方式不只有下田,且農業是可以賺錢、安居樂業的職業,為農村留下青年、留下希望。

余致榮遵循祖父的教誨,依然天天來到香蕉園工作,祖父則長眠於香蕉園裡守護著子孫。(攝影/林怡均)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