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養文蛤不用賭輸贏,李尚銘三支菌科學養水,文蛤大顆多產,年收百萬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01日15:37 • 發布於 07月01日00:47 • 上下游新聞

在台灣文蛤產量逐年下滑、養殖戶面臨困境的此刻,一位返鄉才五年的「養殖菜鳥」李尚銘卻逆勢翻紅,養出頭好壯壯、產量高出一倍的文蛤,關鍵秘訣就在三支好菌:光合菌清除毒素、枯草桿菌分解殘餌、乳酸菌加速生長,透過「科學養水」,為傳統漁業打開一條全新出路。

從科技人到養殖漁青,李尚銘為傳統漁業翻開新頁。(攝影/楊語芸)

科技人返鄉養殖,從質疑到信任的接班之路

鹿港子弟李尚銘是漁家二代,但從小就遠離養殖。大學畢業後,在科技業工作十年,本就有創業打算;當父親因長年長年勞動、脊椎受損後,李尚銘仔細盤算,發現養殖仍可一搏,既然他有創業之志,何不從家業開始?

父母一開始不認同他的選擇,覺得科技業遠比養殖更有保障。為了證實自己的決心,他與父母談判,從四個魚塭中條件最差的開始養殖,第一年勉強打平;第二年再爭取第二個魚塭,開始有盈餘;到了第三年,他正式接管四個魚塭。

如今經營至第五年,成績斐然,爸爸才從擔心到安心退休。儘管產量創新高讓許多漁民羨慕,但對李尚銘而言,「讓爸媽回家養老,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養殖菜鳥李尚銘的文蛤個頭大、蛤殼的光澤也漂亮。(攝影/楊語芸)

科學養殖的關鍵:三支好菌

台灣文蛤產量近年因極端氣候影響,產量年年下探,但身為養殖菜鳥的李尚銘,卻能創下驚人成績,關鍵就在用「三支好菌」,闖出一條穩定獲利的路。

傳統養殖靠經驗,資深漁民都是「看水色」,但李尚銘認為,同一口魚塭,每個人看出的顏色不同,對應的處理方式也南轅北轍,「只能憑經驗猜。」於是他南征北討,參加學術單位、漁政機關的課程,找到了升級傳統養殖的方法——靠菌養水、穩定環境。

他導入的第一支菌是食品研究所研發的光合菌。極端氣候帶來高溫與暴雨,讓水質惡化、氨氮與硫化氫飆升,導致文蛤大量死亡,而光合菌能分解有機物、降低有害物質,還能抑制弧菌,減少病害發生,幫助文蛤提高存活率。(閱讀光合菌養文蛤,點選這裡

但光合菌只能處理小分子有機物,大顆的有機質,例如養殖過程中添加的豆粉,得靠枯草桿菌來分解。這招是李尚銘向養殖前輩吳長庚學來的,「先讓枯草桿菌把大顆有機物拆解成小分子,光合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最後一支菌是基隆水試所研究員黃美瑩研發的乳酸菌,「試了之後發現,文蛤長得又快又壯,縮短了養殖週期。」

熬煮枯草桿菌的培養基質,是李尚銘的日常。(攝影/楊語芸)

科技人變漁夫:從動口到動手的艱辛轉變

採訪當天,李尚銘半摺起褲管、赤腳來開門,滿頭大汗地扛著十斤重的豆粉,在大鍋裡攪拌煮成飼料,連上衣都濕透了。他笑說:「優雅的日子不再。」

過去在科技業,他只要動動腦、出一張嘴下指令即可,現在卻什麼都得親力親為。風吹日曬是基本功,每天搬運的資材動輒數百斤,還得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冬天寒流一來,工作魚罷工,池面青苔卻瘋狂生長,必須人工清除。青苔含水量高、沉重難撈,他累得手軟,卻怎麼也趕不上它的生長速度,讓他欲哭無淚。

最驚險的一次,是颱風來襲,魚塭土堤潰落,他划著小艇載沙包搶救,風雨交加間,幾度險些翻船。「不知道該先救文蛤,還是先救自己?」他苦笑回憶。他也提到,以前自己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辛勞,如今卻義無反顧,因為這裡不只是父母打拚一輩子的地方,更是他投注心血、一步步建立的事業。

文蛤喜豐收,李尚銘的辛苦有了具體的回報。(攝影/楊語芸)

高品質文蛤不用早收賣低價

經過一次次挑戰,李尚銘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管理方式,也對文蛤充滿信心,「只要文蛤夠大、蛤殼的光澤漂亮,高品質不怕沒人要」,他的產品固定交給盤商,不必擔心銷路,「生產者的責任是顧好品質,銷售就交給專業者」,他認為各司其職才能讓產業鏈更健全。

每年清明節前後,南風吹起,氣壓下降,水中溶氧量隨之降低,整個水體變成「厭氧」環境,便會促進一些可能產生致命毒素的細菌生長。因此,許多養殖戶會選擇在清明前低價拋售文蛤,避免損失,但這也造成市場上「搶工搶得很兇」。

然而,李尚銘不怕南風低氣壓帶來的影響,因為他的養殖環境經過精心管理,水質穩定,不容易發生水質惡化或缺氧問題,自然不需要像其他養殖戶急著拋售,「我不趕時間,寧可等養大再賣更好的價格。」經驗證明,只要顧好品質,市場自然會給予回報。

文蛤上岸後經過級別篩選,愈大顆的文蛤價格愈高。(攝影/楊語芸)

養殖,不只是賭一把,而是穩賺的事業

「高齡化社會下,養殖業的接班機會越來越多,只要肯努力,絕對能賺大錢!」李尚銘說,與其幫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順利的話,每年都有百萬元收入。當然,這行也有風險,遇到天災或市場低潮可能血本無歸,但至少政府還有補助,讓養殖戶能再試一次。

現在他管理超過五公頃魚塭,一週只進場三天,早八晚五,「比上班族輕鬆!」比起科技業的辦公室,他更享受這個親手掌控、收益穩定的工作,也推薦年輕人投入:「這不是賭一把,而是值得長期經營的事業!」

李尚銘不但鼓勵年輕人入行,也大方分享養殖經驗。漁青阿翔回憶,自己投入文蛤養殖才一年,就因為連連虧損打算放棄,李尚銘卻主動伸出援手,不僅傳授他光合菌的技術,還不時提醒他養殖的工序,有相關課程時,也總會拉著他一起去學習。「他的熱情也感染了我」,阿翔說。

李尚銘定期察看魚塭水質狀況,掌握文蛤的生長環境條件。(攝影/楊語芸)

綠能衝擊,讓養殖戶不敢投資未來

不過雖然克服了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李尚銘如今卻面臨另一個更難解的困境——綠能發展擠壓養殖空間。

「漁電共生導致養殖面積大幅減少」,他無奈地說,許多地主因為太陽能業者的租金更優渥,年年都傳出要把魚塭租出去,這讓像他這樣的養殖戶根本不敢長期投資。

「地主就算要賣,我也買不下手,現在喊到一公頃一千萬元!」昂貴的土地價格,讓他望之卻步,更別說租約越來越短,以前還能簽個三、五年,現在竟變成半年一簽,如此不穩定的環境,讓他根本不敢砸錢升級設備。「說不定今天投資了,半年後就得搬家,誰敢冒這個風險?」

技術的突破能帶來穩定收益,但若連產業的生存空間都無法保障,再強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李尚銘嘆道:「我能克服氣候變遷,卻克服不了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他希望政府在發展綠能的同時,能夠記得這些魚塭不是太陽能板的墊腳石,而是一群人安身立命的所在。

看影片:文蛤如何從水裡上岸與定價?

文蛤靠著斧足伸展與收縮,讓自己卡在沙子裡,採收時漁民拖著機具在魚塭中緩行,靠馬達噴出強力水柱朝池底沖,將埋在土裡的文蛤沖進機具附的網子內。

文蛤上岸後倒在大型篩網上清洗,再置於蛤簍內,李尚銘解釋,盤商會在不同簍內隨機取樣文蛤,再以不同網目的工具篩出不同的尺寸,最後依照該批文蛤的尺寸比例來定價,大顆小顆價差可達每斤 50 元:「愈大顆賣相愈好、是老饕的最愛,但大顆不易養殖,因此售價可以拉高」。

延伸閱讀:

文蛤越來越難養,光合菌來幫忙!有效降低病害改善水質

志哥的「文蛤大驚奇」走出新路,黃良志養文蛤斜槓說書人

賭上青春養文蛤,姐弟創「打寶蛤」,台灣唯一有機文蛤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