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清大碩士返校學烹飪 《財新》揭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技職「逆向」潮

上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李浩宇
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才過剩,造成文憑貶值與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圖為中國大學畢業生參加就業博覽會一景。(資料照片/美聯社)

由於白領職缺求職者過剩,中國大學生在畢業之後經常面臨失業困境,但在新興產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許多畢業生開始轉向技職體系。

大學畢業職涯受挫 「逆向」投身技職體系

日經引用中國財經雜誌《財新》報導,高晟涵(Gao Shenghan,音譯)在取得樂器演奏學士學位六年後,回到廣州白雲工商技術學院再次當學生,這次她的新專業是時尚設計。

大學畢業後,高晟涵經歷多次轉職,曾擔任音樂老師、經營餐廳,還開過服飾店。最終,她對服裝的熱情以及在就業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的渴望,促使她走上了在中國被稱之為「逆向」的道路,回到學校接受技職教育。

高晟涵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現在,越來越多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多年後重新投身技職學校,這股趨勢甚至包含頂大畢業生,顯示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人們對教育價值與工作意義的認知正發生重大變化。

另一個受到熱議的例子是佟潔瓊(Tong Jiejiong,音譯)。她擁有清華大學碩士學位,曾在氣候變遷領域從事研究與政策工作,但因公司改組而遭裁員。失業後,她選擇報讀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學習烹飪,讓許多網友大感意外。不過,佟潔瓊強調,會選擇烹飪,主因還是因為他對烹飪十分感興趣。

高學歷人才過剩 技職工作人力不足

「隨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持續上升,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大學生人數將不斷增加,每年將超過千萬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曾湘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有效的就業需求不足,高學歷人員就會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

大學畢業生普遍陷入一種尷尬的處境:在校園裡習得的理論知識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使得他們在應徵初階職位時被嫌「學歷過高」,但在應徵技術性職缺時又被認為「技術力不夠」。

(延伸閱讀:學歷越念越高工作越找越難! 中國頂大生「被迫升學」陷求職困境

這種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2025年,北京、廣東、浙江、河南等多個省市陸續推出名為「技能點亮未來」的專項培訓計畫,重點培養北京稱之為「新質生產力」和新興職業領域的技術人才。

在一項重大的政策轉變中,廣東和浙江兩省開始將大學畢業生直接納入技術培訓管道。8月中旬,廣東發布了一項試點計畫,專為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的畢業生開設一年期的技師課程。浙江則提出類似方案,為失業的大學畢業生設立全日制「預備技師班」,讓他們能以正式技職學生身分入學,並與技職生享有同等福利。

扭轉文憑至上觀念 平衡產業人才短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毛宇飛認為,這些政策有助於打破傳統的「文憑至上」觀念,同時培養對工藝技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為高需求產業輸送人才,緩解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這種務實、以就業為導向的做法也反映在近期的大學招生中。一些成績頂尖的高中畢業生選擇報名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等前端職業院校,而非傳統名校,瞄準的是專業化、高需求的課程。

數據顯示,技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麥可思研究院(MyCos Research Institute)的報告指出,2024年技職院校畢業生在畢業六個月後的就業率為88.6%,略高於同期大學畢業生的86.7%。

毛宇飛建議採取「雙軌並進」的做法:高等院校應透過應用型學士與專業型碩士課程加強與產業的結合;同時,政府應推動「終身學習」的生態系統。這樣一來,技能提升就能成為職涯中的持續組成部分,「而不是職涯受挫後的補救措施。」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強制植入子宮內避孕器 丹麥將向格陵蘭婦女正式道歉

中央通訊社
02

幫「無頭孕婦」接生 加薩醫揭慘況:病患臟器外露、手術無麻醉

TVBS
03

故宮捷克展遭恐攻威脅!「不停辦就看著辦」 外交部回應了

壹蘋新聞網
04

修一下圖 有這麼難嗎? 中大外宣出包 飛行員大讚「祖國」 頭盔上竟有「這個」.....

新頭殼
05

每天吃老鼠!湖南男子荒野撐70天「暴瘦15.5公斤」 抱走45萬台幣

CTWANT
06

台灣對南非祭晶片出口管制!中國外交部跳腳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