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工作好累,但不敢離職?這裡有解方!

換日線

更新於 17分鐘前 • 發布於 11月07日09:47 • Amber L.H. Huang/現正漫遊中 Currently Out of Orbit
工作好累,但不敢離職?這裡有解方!

在現代高壓、快節奏的社會裡,你是否經常感到一股無法解釋的疲憊?下班後便像是能量已被抽乾,沒有力氣再做任何事?這種狀態可能來自過度加班、努力卻得不到認可,或是對公司文化感覺格格不入。

當前述壓力長期累積,往往會導致所謂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 ──表面上還在工作,實際上只是被動應付,完成份內應該完成的責任,但卻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再無眷戀。

然而,心理學家近年提出另一種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式來對抗倦怠,那就是「安靜蓬勃(Quiet Thriving)」。

什麼是「安靜蓬勃」?跟「安靜離職」差在哪?

「安靜蓬勃」並非要你逃離工作,而是透過更聰明的方式重新定義「成功」。它強調員工能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找回意義與熱情,同時維護心理健康和生活平衡。

「安靜蓬勃」之所以「安靜」,是因為這是一場低調、靜默的革命 ,但又較「安靜離職」帶了點積極主動的色彩,通常含有以下特質:

  • 員工不再只是勉強生存,而是試圖重新打造自我,並能量充沛地投入其中。

  • 員工能在崗位上發揮價值,同時不犧牲自我。

  • 企業與員工之間,找到更永續的合作模式。

而且相較於「離職」,「蓬勃」對勞資雙方都有好處。畢竟,對企業來說,替換人力的成本極為高昂;對個人來說,轉職也意味著時間與精力的大量投入。因此,能在現有崗位找到蓬勃之道,往往是更雙贏的選擇。

實踐「安靜蓬勃」的方法:從釐清自己的內在開始

那麼,「安靜蓬勃」究竟該如何實現?

根據相關研究與實務建議,以下整理幾個步驟,或許能幫助讀者朋友們在倦怠邊緣前,先嘗試把自己拉回「蓬勃」狀態:

1. 工作改造(Job crafting):反思你的價值觀,思考工作中什麼對自己來說更為重要?主動調整任務內容,增加能帶來意義感或興趣的工作。

2. 建立職場友誼:與同事建立支持網絡,讓工作更有溫度。

3. 主動溝通:與主管坦誠交流,爭取彈性安排、技能發展或流程改善。

4. 設定界限: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保護自己的休息時間及心靈健康。

5. 規律休息:在工作日中讓自己短暫抽離,提升專注與效率。

6. 肯定成就:定期記錄並回顧成果,維持積極心態。

7. 尋求發展:透過找導師或進修,讓自己持續成長。

我的新加坡經驗: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的我,近期剛好經歷了一次從「安靜離職」到「安靜蓬勃」的轉換 ──前一份工作屬於美企私募基金文化,強調即時回應與高效率,幾乎不可能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即使休假也得帶著筆電,隨時待命;再加上組織重整,讓人心中充滿不確定感。

當時,雖然我努力嘗試實踐「安靜蓬勃」,例如週末規劃瑜伽與運動、刻意空出休息時間,但往往只要一則突如其來的訊息,整天的心情就會急轉直下。假日變成待命日,週一來臨時更常伴隨著憂鬱與焦慮。最後,我選擇離職。讓我真正下定決心的,不只是工作內容與興趣的落差,而是企業文化與我價值觀的嚴重不匹配。

這段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雖然「安靜蓬勃」是一個有力的概念,但若缺乏良好的公司文化和支持你的主管,它仍可能只是難以落地的理想。

當然,那家公司正值劇烈轉型,對員工的要求格外嚴苛,也是一種極端案例。我身邊仍有朋友在新加坡感受到更輕鬆的職場氛圍,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公司規模(如跨國公司 MNC、中小企業 SME 等),文化差異可能會非常顯著,不可一概而論。

想達成「安靜蓬勃」,有這三大關鍵

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曾指出,想要達成「安靜蓬勃」並擁有理想工作狀態,有三大核心因素:

1. 自主性(Autonomy)

在工作中擁有一定的控制權與靈活性,能提升滿意度。像是新加坡許多企業採取混合辦公(Hybrid work),讓員工一週有一至兩天在家辦公,已被證實能改善睡眠、飲食與整體健康,這點是普遍覺得比台灣做得好的地方。

2. 界限管理(Boundary Management)

在高責任制或遠端工作的環境中,界限容易模糊。清楚劃定工作與生活的時間和空間,能避免慢性焦慮與疲憊。

3. 確定性(Certainty)

如果組織內部充滿變動,員工難以感到安全與穩定,就很難做到安靜蓬勃。唯有基本的安全感被滿足,人們才能專注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不只是靠個人努力,現實條件也很重要

即便「安靜蓬勃」看似理想,但仍有其現實之處,亦即並非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達到如此狀態。而下述這些原因,更是影響「安靜蓬勃」能否落實的關鍵因素:

  • 公司發展階段

大部分公司可被區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4 個發展階段。當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通常也才較有餘裕提供完善的資源,並進一步注重員工的身心靈發展狀態。

  • 職位與資源限制

基層員工或在高度流程化的產業中,能調整的空間往往非常有限。對他們來說,不是不想蓬勃,而是缺乏彈性與選擇。

  • 世代差異

年輕世代(如 Z 世代)更重視意義感與心理健康,因此更願意主動追求「安靜蓬勃」;但對肩負家庭或經濟壓力的中壯年員工來說,穩定和薪資可能比「蓬勃」更優先。

  • 組織責任

身為員工的我們可以努力調整,但若公司文化仍鼓勵「24/7 待命」或缺乏支持,任何「安靜蓬勃」的努力都可能淪為個人層面的孤軍奮戰。

因此,真正能讓工作者們蓬勃的,不只是個人的自我調整,而是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經濟發展,甚至社會環境共同的支持。

無論如何,都要做自己的「能量設計師」

我們每天至少花上 8 個小時在工作上,這意味著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深刻影響我們的能量狀態,以及身心靈的平衡程度。因此「安靜蓬勃」不是假議題、喊喊口號,而是一種更永續的職場心態。

我之前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讀到:辨識哪些任務能讓你進入「心流」,哪些會消耗能量,至關重要。唯有在覺察中,才能主動調整工作方式,讓自己不只是生存,而是蓬勃。

也因此,試著多了解自己,觀察自己一天在各種任務中的能量流動狀態,並養成記錄的習慣,才有機會在看似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幫助自身找到如何改善的方式。

在這條職涯道路上,我們無法控制所有環境變數,卻能選擇如何設計自己的能量流動,儘量多投注在那些讓自己陷入「心流」的工作中,而非看似沒有選擇地被困在一份感到不快樂的工作裡,卻又無能為力改變現狀。

也許你此刻正在經歷倦怠,但不妨先嘗試觀察自己能量的流動,並提出自問:我今天的哪個時刻感到最投入?哪個時刻感到最被消耗?這將是你邁向「安靜蓬勃」的第一步。

願我們都能在工作中,安靜卻持續地蓬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致工作倦怠,但不想離職的你:如何實踐「安靜蓬勃」,在職場中找回可持續的能量?》,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上班族不靠「過勞」也能成功?北美職場新趨勢「安靜蓬勃」,挑戰亞洲加班文化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