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好累,但不敢離職?這裡有解方!
在現代高壓、快節奏的社會裡,你是否經常感到一股無法解釋的疲憊?下班後便像是能量已被抽乾,沒有力氣再做任何事?這種狀態可能來自過度加班、努力卻得不到認可,或是對公司文化感覺格格不入。
當前述壓力長期累積,往往會導致所謂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 ──表面上還在工作,實際上只是被動應付,完成份內應該完成的責任,但卻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再無眷戀。
然而,心理學家近年提出另一種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式來對抗倦怠,那就是「安靜蓬勃(Quiet Thriving)」。
什麼是「安靜蓬勃」?跟「安靜離職」差在哪?
「安靜蓬勃」並非要你逃離工作,而是透過更聰明的方式重新定義「成功」。它強調員工能主動調整工作方式,找回意義與熱情,同時維護心理健康和生活平衡。
「安靜蓬勃」之所以「安靜」,是因為這是一場低調、靜默的革命 ,但又較「安靜離職」帶了點積極主動的色彩,通常含有以下特質:
員工不再只是勉強生存,而是試圖重新打造自我,並能量充沛地投入其中。
員工能在崗位上發揮價值,同時不犧牲自我。
企業與員工之間,找到更永續的合作模式。
而且相較於「離職」,「蓬勃」對勞資雙方都有好處。畢竟,對企業來說,替換人力的成本極為高昂;對個人來說,轉職也意味著時間與精力的大量投入。因此,能在現有崗位找到蓬勃之道,往往是更雙贏的選擇。
實踐「安靜蓬勃」的方法:從釐清自己的內在開始
那麼,「安靜蓬勃」究竟該如何實現?
根據相關研究與實務建議,以下整理幾個步驟,或許能幫助讀者朋友們在倦怠邊緣前,先嘗試把自己拉回「蓬勃」狀態:
1. 工作改造(Job crafting):反思你的價值觀,思考工作中什麼對自己來說更為重要?主動調整任務內容,增加能帶來意義感或興趣的工作。
2. 建立職場友誼:與同事建立支持網絡,讓工作更有溫度。
3. 主動溝通:與主管坦誠交流,爭取彈性安排、技能發展或流程改善。
4. 設定界限: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保護自己的休息時間及心靈健康。
5. 規律休息:在工作日中讓自己短暫抽離,提升專注與效率。
6. 肯定成就:定期記錄並回顧成果,維持積極心態。
7. 尋求發展:透過找導師或進修,讓自己持續成長。
我的新加坡經驗: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的我,近期剛好經歷了一次從「安靜離職」到「安靜蓬勃」的轉換 ──前一份工作屬於美企私募基金文化,強調即時回應與高效率,幾乎不可能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即使休假也得帶著筆電,隨時待命;再加上組織重整,讓人心中充滿不確定感。
當時,雖然我努力嘗試實踐「安靜蓬勃」,例如週末規劃瑜伽與運動、刻意空出休息時間,但往往只要一則突如其來的訊息,整天的心情就會急轉直下。假日變成待命日,週一來臨時更常伴隨著憂鬱與焦慮。最後,我選擇離職。讓我真正下定決心的,不只是工作內容與興趣的落差,而是企業文化與我價值觀的嚴重不匹配。
這段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雖然「安靜蓬勃」是一個有力的概念,但若缺乏良好的公司文化和支持你的主管,它仍可能只是難以落地的理想。
當然,那家公司正值劇烈轉型,對員工的要求格外嚴苛,也是一種極端案例。我身邊仍有朋友在新加坡感受到更輕鬆的職場氛圍,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公司規模(如跨國公司 MNC、中小企業 SME 等),文化差異可能會非常顯著,不可一概而論。
想達成「安靜蓬勃」,有這三大關鍵
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曾指出,想要達成「安靜蓬勃」並擁有理想工作狀態,有三大核心因素:
1. 自主性(Autonomy)
在工作中擁有一定的控制權與靈活性,能提升滿意度。像是新加坡許多企業採取混合辦公(Hybrid work),讓員工一週有一至兩天在家辦公,已被證實能改善睡眠、飲食與整體健康,這點是普遍覺得比台灣做得好的地方。
2. 界限管理(Boundary Management)
在高責任制或遠端工作的環境中,界限容易模糊。清楚劃定工作與生活的時間和空間,能避免慢性焦慮與疲憊。
3. 確定性(Certainty)
如果組織內部充滿變動,員工難以感到安全與穩定,就很難做到安靜蓬勃。唯有基本的安全感被滿足,人們才能專注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不只是靠個人努力,現實條件也很重要
即便「安靜蓬勃」看似理想,但仍有其現實之處,亦即並非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達到如此狀態。而下述這些原因,更是影響「安靜蓬勃」能否落實的關鍵因素:
公司發展階段
大部分公司可被區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4 個發展階段。當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通常也才較有餘裕提供完善的資源,並進一步注重員工的身心靈發展狀態。
職位與資源限制
基層員工或在高度流程化的產業中,能調整的空間往往非常有限。對他們來說,不是不想蓬勃,而是缺乏彈性與選擇。
世代差異
年輕世代(如 Z 世代)更重視意義感與心理健康,因此更願意主動追求「安靜蓬勃」;但對肩負家庭或經濟壓力的中壯年員工來說,穩定和薪資可能比「蓬勃」更優先。
組織責任
身為員工的我們可以努力調整,但若公司文化仍鼓勵「24/7 待命」或缺乏支持,任何「安靜蓬勃」的努力都可能淪為個人層面的孤軍奮戰。
因此,真正能讓工作者們蓬勃的,不只是個人的自我調整,而是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經濟發展,甚至社會環境共同的支持。
無論如何,都要做自己的「能量設計師」
我們每天至少花上 8 個小時在工作上,這意味著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深刻影響我們的能量狀態,以及身心靈的平衡程度。因此「安靜蓬勃」不是假議題、喊喊口號,而是一種更永續的職場心態。
我之前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讀到:辨識哪些任務能讓你進入「心流」,哪些會消耗能量,至關重要。唯有在覺察中,才能主動調整工作方式,讓自己不只是生存,而是蓬勃。
也因此,試著多了解自己,觀察自己一天在各種任務中的能量流動狀態,並養成記錄的習慣,才有機會在看似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幫助自身找到如何改善的方式。
在這條職涯道路上,我們無法控制所有環境變數,卻能選擇如何設計自己的能量流動,儘量多投注在那些讓自己陷入「心流」的工作中,而非看似沒有選擇地被困在一份感到不快樂的工作裡,卻又無能為力改變現狀。
也許你此刻正在經歷倦怠,但不妨先嘗試觀察自己能量的流動,並提出自問:我今天的哪個時刻感到最投入?哪個時刻感到最被消耗?這將是你邁向「安靜蓬勃」的第一步。
願我們都能在工作中,安靜卻持續地蓬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致工作倦怠,但不想離職的你:如何實踐「安靜蓬勃」,在職場中找回可持續的能量?》,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上班族不靠「過勞」也能成功?北美職場新趨勢「安靜蓬勃」,挑戰亞洲加班文化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