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室內樂傳遞「來自臺灣的聲音」 以音樂連結臺歐文化對話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音樂是跨越語言的橋梁,也是連結情感的力量。繼6月初日本巡演圓滿落幕後,國家交響樂團(NSO)自6月11日至15日亦完成維也納與立陶宛的四場歐洲巡演,以室內樂形式精彩呈現臺灣音樂的深度與廣度,藉由溫暖真摯的樂音為媒介,讓世界聽見「來自臺灣的聲音」。
國家交響樂團(NSO)表示,此次巡演自音樂重鎮維也納出發,應外交部之邀參與「2025歐洲臺灣文化年」系列活動,並接前往立陶宛於帕克魯奧伊斯莊園、聖彌額爾天使天主教堂演出,並參加「維爾紐斯藝術節」,開啟一場跨越語言與國界的文化交流之旅。
室內樂演出陣容由小提琴家鄧皓敦、林芷卉,中提琴家陳猶白、大提琴家連亦先、豎琴家解瑄,以及單簧管演奏家朱玫玲組成。曲目橫跨本土風情與異國風采,呈現多元文化交織的音樂風貌。
巡演首站於6月11日在維也納舉行,作為外交部與文化部主辦之「2025 歐洲臺灣文化年」重要活動之一。此系列活動目的為「用文化與不同的國家做朋友」,期盼以音樂作為橋梁,深化臺灣與歐洲間的文化交流與連結,並將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世界分享。
演出當天逢奧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茨(Graz)一所中學發生嚴重校園槍擊案事件翌日,演出前由旅奧作曲家施捷致詞哀悼,NSO特別演奏巴赫《第三號管絃樂組曲》中的〈歌調〉(Air),以音符傳遞慰藉與希望,並為音樂會增添更深層的關懷情誼。
第二場於6月13日在立陶宛帕克魯奧伊斯莊園舉行,吸引眾多觀眾與文化人士參與。立陶宛的朱利歐尼斯四重奏(Čiurlionis Quartet)今年初訪臺演出,如今 NSO 在此地以音樂回應這份情誼,交織出臺立友好的溫暖篇章。
6月14日,NSO在立陶宛聖彌額爾天使天主教堂演出第三場,當日亦為立陶宛「悼念與希望日」,此紀念日在緬懷1941年蘇聯統治期間遭大規模驅逐與受迫害的人民,並警惕自由的可貴與對抗極權的艱困,別具歷史意義。NSO 透過音樂向受難者致意,也與當地人民在歷史記憶中建立深刻共鳴,最後以立陶宛作曲家瑙雅利斯的《夢》作為安可曲,感動了在場觀眾。
NSO 室內樂歐洲巡演終場於6月15日晚登上「維爾紐斯藝術節」。此藝術節由立陶宛國家愛樂樂團於1997年創辦,為立陶宛最大藝術盛事,藝術節匯集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為波羅的海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節之一,NSO讓臺灣文化藉由音樂,於國際舞台上綻放。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