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巡田水 科技助農好收成
8 觀看次數用無人機施肥,能夠加速農夫們的工作效率;但問題是,以往很難知道稻子究竟吸收了多少營養素?哪些稻子需要再補充,哪些又其實已經足夠,再噴下去反而滋生病蟲害,而且汙染環境。
宜蘭大學無人機研究中心,先藉由無人機裝設不同波長的特殊鏡頭,探測出稻米生長和健康狀況,再由植保機循著GPS衛星定位,精準噴灑追肥,稻子營養足夠的區域,就完全避開不再施肥,三年多實驗下來,讓肥料足足減少1/3用量,稻子卻長得更好。
宜蘭礁溪二龍村,6軸6槳植保機在 綠油稻田上空巡航,噴灑營養劑;但它的運作升級,飛行軌跡,完全來自科學判讀,配合衛星自動導引。
宜蘭大學無人機隊長 許宇軒:「這一塊植物生長的反應比較不好,那你就需要去專門做施肥的動作,前面這一塊反應已經很好了,所以我們就不要再去補肥了。」
不再憑感覺補肥;而是按照診斷書中,顏色淺,稻子 營養不足的區塊精準噴灑,避免引發負面效果
宜蘭礁溪農民 何政儒 :「你(肥料)施得太多地方,可能會產生病蟲害,這個就是惡化,這個是蟲害(這是蟲),然後這個是牠的卵。」
何政儒,世代務農。以前,每一次施肥,都需背著50至60公斤肥料和機具 在田間行走,身體耗損,更容易吸進化學物質;他加入宜蘭大學「無人機智慧農業碩士學程」試驗計畫,想用科技守護生命和環境
宜蘭大學無人機隊長 許宇軒:「肥料施肥的時候,它會產生所謂的氧化亞氮,273倍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所以其實是一個非常重的,農業碳排來源。」
儘管心想,珍惜大地,愛護生命;但人雙眼所見,已不足為憑「(無人機)四個鏡頭一起的(蒐集資訊),紅光 藍光 綠光 跟近紅外光 。」
宜蘭大學無人機研究中心主任 鍾智昕:「當你的水稻比較弱勢,或是有些病蟲害的時候,它的紅光吸收率會變弱,那它近紅外光的反射也會變弱,(影像渲染)比較深藍色的,它的植物的反應比較低,就是它的活力相對比較低,生理的反應是比較良好的時候,它(紅光 近紅外光)這邊的,生理活力就會呈現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影像渲染)比較黃色的,它(稻子)的活力就稍微比較高,那它要(追肥)處理的,其實只有中間的這一塊(田地) 。」
多光譜分析,解開人眼不能及,手感摸不出,三代經驗達不到的 奧妙,少量精準補肥;但資深農民,剛開始很不放心宜蘭礁溪農民 何政儒:「其實偷偷施肥是我爸爸他們做的,怎麼灑那麼少,可能有些地方不用灑,他們會不放心,針對某些區塊,沒有灑的部分,他們就會全部再灑一次。」
宜蘭大學無人機研究中心主任 鍾智昕:「(最終)產量竟然跟我們,用無人機所施灑出來的產量,是相同的,我們大概可以節省掉1,3肥料量。」
關鍵的是,3年來,團隊成員親自下田,劃出6塊實驗區,30個採樣點,稻子收割後稱重、分袋,定量定性分析,反覆確認實驗結果「每一個(組件)都要檢查到。」
鍾智昕團隊 為精準施肥、減碳,累積大量經驗,未來再結合衛星影像,擴大友善範圍,永續人和土地。
自動播放下一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