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2025 新聞自由指數:為何臺灣能排東亞第一?

換日線

更新於 07月01日09:50 • 發布於 06月12日06:11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2025 新聞自由指數:為何臺灣能排東亞第一?

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近期在「世界新聞自由日」前夕,發佈了「2025 年度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報告:臺灣位居全球第 24 名,不僅較去年上升 3 名,且榮獲東亞區第一、亞太區第二的佳績(僅次紐西蘭)。

但此項排名一公布後,卻遭許多長期抱怨臺灣媒體的網友質疑,並引發不少討論。到底臺灣的新聞自不自由?「媒體信任度」的標準又該如何認定?以下我們不妨就從這份新鮮的報告聊起:

臺灣「5 大指標」多持平,反觀東亞他國衰退較劇

首先,RSF 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自 2002 年起每年發布,其依據「5 大指標」:政治(政府或政黨介入)、法律(法規限制)、經濟(媒體環境與財務)、社會文化(是否有利新聞自由)及新聞從業者人身安全(是否會因報導受威脅)設計問卷,發送對象則為各國的「無國界記者」成員及其信任之媒體從業者、NGO 和傳播與社會學者等。

簡言之,「無國界記者」依據前述 5 大類指標,調查這些因素對新聞自由的正負面影響,給予加權分數並據此排名。而根據央廣專訪 RSF 臺灣分會會長, Aleksandra Bielakowska 明確指出:「其實臺灣在各項指標的分數相較去年,大多沒有太顯著的變化⋯⋯然而東亞各國與區域卻出現嚴重衰退(如南韓和香港等),因此臺灣的名次顯著提升。」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5 大指標」中,臺灣今年於「社會文化」項目增加了超過 4 分,顯示臺灣媒體的社會信任度在去年明顯增長(從 24% 提高近 10 個百分點至 33%)。RSF 臺灣分會會長 Aleksandra Bielakowska 表示,箇中關鍵,正在於臺灣有眾多「草根團體」積極對抗假訊息、提升媒體透明度,對信任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

以下,我們就接著談談這些「草根團體」,對臺灣媒體環境造成的影響:

媒體識讀「草根團體」的背景

事實上,RSF 提到的「草根團體」,指的正是臺灣不少人都熟悉的,各色來自基層、民間力量的組織和社會運動。這些團體通常由普通公民、意見領袖、專業人士或學術機構等組成,並且不依賴於傳統的媒體機構或政治權力。

公元 2000 開啟台灣民主政治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終結國民黨長期半世紀以上的威權統治。爾後,隨民主深化、公民意識提升,社會運動者、NGO、學者與媒體工作者紛紛開始組成以「媒體監督」或「事實查核」為宗旨的團體,一方面監督(前)「黨媒」、「紅媒」,二方面也進行媒體識讀等倡議。

到了 2010 年代後,伴隨社群媒體普及與真假資訊大量流通,這些草根團體的功能也日漸受到重視,甚至堪稱「足以影響選舉結果」的催化劑,諸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Cofacts 真的假的」、「g0v 零時政府」等。

它們多半自我定位為「資訊查核」與「媒體素養」的倡議者,並基於「非營利、非政府、非媒體」等特質,與傳統新聞媒體或政黨與政府機構保持一定距離,以強調其獨立性與可信度。

各國均有類似案例

由於「假新聞充斥」和「演算法造成的信息迴圈」幾乎是全球現象,因此前述的臺灣案例絕非獨有,事實上在美國如 FactCheck.org、Snopes、ProPublica 均頗負盛名,它們多半有一套嚴謹的查證機制,並會與獨立調查媒體和主流媒體合作、發展成熟;德國的 Correctiv、Lie Detectors 則倡導媒體素養教育,並進入中小學課程;韓國的「探查新聞中心」(News Tapa)則由前資深記者創辦,致力於揭露政府與財團不當勾結,也獲民間高度信任。

甚且連印度的 AltNews、Boom Live 等,也因其對抗宗教極端主義與政治操控訊息、使用社群工具進行快速查核與回應著名。

上述國家的經驗均顯示:當社群媒體資訊氾濫、傳統媒體則逐漸失去資源與社會信任時,「草根團體」往往成為資訊真實性的最後防線。

韓國的「探查新聞中心」,在民間具有高度信任度。圖/取自 News Tapa 官方網站

「草根團體」對媒體環境的正面影響

筆者認為,「草根團體」確實對各國「促進新聞自由」有著顯著貢獻:

  • 首先,多數草根團體為 NGO 形式,不受廣告與商業壓力影響,能更純粹地針對錯假訊息進行即時查核,並對媒體報導失準提出反駁,進一步迫使傳統媒體或新媒體、自媒體等提升品質。
  • 其次,強化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隨著各類草根團體紛紛透過公開資料庫、查核工具與社群平台推廣教育,能培養閱聽人的批判思考能力,促進「媒體共學」的文化。
  • 第三,向政府倡議、建立法律框架:如部分團體提出立法建議,要求社交媒體平台負起更多責任,避免虛假訊息的擴散,並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治理等。
  • 第四,多數傳播學者均認為,草根團體對打造媒體自由環境,具備「補位式功能」:在公共媒體缺乏市場競爭力、商業媒體則容易遭到財團壟斷的媒體環境中,草根團體提供一種監督與矯正力量,對民主社會資訊環境穩定極為關鍵。

「草根團體」是否也會對新聞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除了正面貢獻之外,筆者認為「草根團體」的蓬勃發展,對新聞自由也可能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 第一,準確性與專業爭議:部分查核團體或志工社群,若無足夠的媒體素養與資料查證能力,可能誤判資訊真偽,反造成「錯誤糾錯」。
  • 第二,資訊過度過濾造成「寒蟬效應」:若查核尺度偏嚴或帶有特定意識形態,可能導致言論空間受限,並引發(立場不同者的)反向質疑和嚴厲批評。
  • 第三,「假中立」問題:如某些團體雖自稱「中立」,但實際資金來源或人事背景仍具特定政治立場,易被外界質疑為「披上民間團體外衣、實為政黨政治打手」等。
  • 最後,只能「替代」而非「成為」媒體:若社會過度依賴民間團體的「查核」,反會淡化對專業新聞產製機構的信任,長期而言可能不利於新聞生態的重建。

如何維繫臺灣得來不易的「新聞自由」?

綜上所述,「草根團體」在臺灣的興起,或可視為民間自發的「新聞自救機制」,補足傳統媒體與政府無力監控假訊息的缺口。而它們也確實對新聞自由、資訊透明與媒體素養教育帶來正面助益,並與全球趨勢同步。

不過,我們也必須警惕其「非民選、難以問責」的本質,若「媒體監督團體」本身就缺乏監督或過度膨脹,亦可能對公共言論產生壓制作用。

筆者認為,無論是否「東亞第一」,臺灣若想在既有基礎之上,更加兼顧大眾媒體資訊的「自由」與「品質」,以下幾項建議值得政府格外重視:

  • 強化媒體素養教育:隨著眾多假訊息、甚至詐騙資訊的蔓延,提升人民的媒體素養至關重要。政府可從學校教育做起,培養更具批判性思維的媒體消費者。

  • 提升媒體透明度與自主性:媒體的財務透明度和編輯獨立性,往往是信任增長的關鍵。臺灣應嘗試更積極推動(如稅務鼓勵等)更多新聞機構公開其股權狀況與編輯檯政策,讓民眾對其報導有更高的信任。

  • 針對「跨國社群平台」加強管理:當社交媒體平台成為「假新聞」、「同溫層」甚至「詐騙資訊」的溫床,期待政府要求相關跨國企業更加積極地處理假訊息,方能營造更自由且安全的資訊環境。

臺灣媒體的「自由」享譽東亞,但種種問題也非一日之寒。期待未來的媒體環境能在有識者們共同努力下,逐漸達成「三方平衡」:專業媒體、公共機構與草根團體互補而非彼此取代,以打造更健康的新聞媒體生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2025 新聞自由指數:為何臺灣能排東亞第一?對抗假新聞都靠「草根團體」?》,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製造假新聞,我也推過一把?──從業界現場,看臺灣「媒體識讀」現況
●「都是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四大類「假新聞」橫掃全球,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3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