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酪梨總放到過熟?酪梨熟度判斷、處理及保存方法一次看

窩廚房

發布於 06月13日12:00

香氣濃郁、口感滑順的酪梨,有人用「森林裡的奶油」來形容它的美味,兼具豐富營養的酪梨也有「幸福果」之稱,是維持健康的好幫手,想和酪梨變熟的窩粉們,看完這篇就能學會一眼挑出完熟酪梨的技巧、酪梨處理及保存妙招!

營養滿分的超級食物

圖片來源:Pexels

酪梨曾被金氏紀錄列為世界最營養的食物之一,含11種以上有價值之維生素如A、C、B6、葉酸、葉黃素,以及高量礦物質、纖維素;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必需脂肪酸,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

屬於油脂類的酪梨,具低醣高能量特性,有需要穩定血糖需求的族群也可以適量食用,美味又能滋養身心,對健康好處多多!

進口、國產長相大不同

圖片來源:Pexels

酪梨百百種,風味各有千秋;表皮充滿凸起顆粒的是源自美國加州的哈斯(Hass)酪梨,成熟果實外皮呈現紫黑色,鵝黃色的果肉細緻、充滿奶油香氣。

圖片來源:窩廚房

台灣身為水果王國,本產酪梨就有十多個品種,外皮光滑或略帶小顆粒,風味絲毫不遜於進口酪梨,每年7月到隔年2月盛產期,就是享受當季酪梨的好時機!

一眼挑出完美熟度

圖片來源:freepik

酪梨買回家,最怕它和你裝熟!跟著窩廚房學挑酪梨,保證不失敗:

首先挑選外形完整、果皮無裂痕、保留蒂頭的酪梨,果皮亮綠的未熟耐放,室溫下5-7天才逐漸轉熟,可以和富含乙烯的蘋果或香蕉一起放進袋子裡,室溫下加速催熟;記得別放冷藏,避免無法順利後熟。

呈現橄欖綠的酪梨,需在室溫下放2-3天、果皮才會轉為棕綠色;棕綠色的酪梨已經成熟可食用,但口感偏硬,適合切片、切丁或切塊入菜,冷藏保存可以繼續維持偏硬的口感;若繼續在室溫熟化,進入口感偏軟的紫褐色完熟階段,就應放入冷藏保存,並盡快食用完畢

圖片來源:窩廚房

另外,並不是每個品種的酪梨都會轉色,除了看顏色之外,質地變軟按下去不會回彈、蒂頭處看起來快要脫落以及表皮較無光澤,都是判斷酪梨成熟的指標之一。

1切、2轉、3去皮,處理酪梨真easy!

先把酪梨打橫平放,用水果刀從靠近果核處沿著長邊平行縱切一圈,接著把酪梨拿起、雙手各握一邊,朝左右反方向轉一下就能順利掰開,果核會在其中一半,如果整顆都要吃的話,可用刀刃末端(靠握把)的尖角刺進果核、稍微轉一下就能輕鬆取出果核,剝皮後就能分切享用。

酪梨保存、防變黑小技巧

圖片來源:Unsplash

酪梨好大顆,一次吃不完怎麼辦?在處理酪梨時,可以把帶果核的半顆用保鮮膜密貼冷藏,3天內都是新鮮賞味期。大量熟酪梨來不及消化的話,可以一口氣去籽、剝皮,切塊、灑點檸檬汁防止氧化變黑,再依照每次用量分裝、冷凍,4個月內都能隨時享受酪梨美味。經過冷凍保存的酪梨,解凍後質地軟綿,用來打果汁最適合!

延伸閱讀:酪梨新吃法!5分鐘完成嗆辣酪梨三小福拼盤

百搭酪梨、入菜甜鹹皆宜,做飲料、冰品更是老少咸宜,學會窩廚房的挑酪梨技巧,也試著自己親手挑選完美熟成酪梨,和家人朋友一起品嘗濃郁的幸福滋味吧!

延伸閱讀:每一口都滑順濃郁!酪梨控必學「酪梨奶油蛋包飯」

想看更多美味料理,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哦!

桂冠窩廚房Youtube頻道

桂冠窩廚房Facebook

桂冠窩廚房Instagram

更多美食相關文章

01

2家比薩業者又槓上!煙燻起司火山PK牛燒肉

卡優新聞網
02

咖啡冰淇淋買一送一!教師節優惠蛋黃酥霜淇淋新口味 中秋節玉兔包超應景

景點家
03

中秋烤蔬菜不乾柴!水嫩多汁、解油膩的「櫛瓜烤菇捲」

窩廚房
04

原來不是日本發明的嗎?源於海外卻在日本發揚光大的5種調味料

LIVE JAPAN
05

教師節連假美食探險,台北必訪餐廳推薦,讓美味成為假期亮點,這六間快收藏吧!

MENU 美食誌
06

藏壽司台南高雄新開幕全單9折!吉伊卡哇2大實用周邊免費送

景點家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3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