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追劇

倍速追劇引論戰!究竟誰該讓步?

換日線

更新於 04月10日08:03 • 發布於 03月31日11:44 • 樓俊廷/影視初心者
倍速追劇引論戰!究竟誰該讓步?

Netflix 台灣於近日在社群平台 Threads 上,以官方身分發布了一則名為「週末做過最有效率的事:用 1.5 倍速追劇」的串文,藉此推廣平台提供的「調整播放速度」功能。然而貼文一出,便在 Threads 慘遭「炎上」,譴責聲浪與正反討論也延燒數日。

同時身為影視產業工作者、重度劇迷的我,對於「倍速觀看」的影視消費趨勢,及其對產業的影響,自然懷有諸多矛盾與擔憂。而 Netflix 作為影音串流平台的龍頭品牌,這次不討喜、顯然具高風險的公關操作背後,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思維,更讓我感到好奇。

Netflix 台灣在 Threads 上發布的串文,掀起一波譴責聲浪與正反討論。圖/截自 Netflix Taiwan@Threads

「倍速觀看」掀起的論戰

事件當晚,Threads 便出現大量討論。大部分觀眾最在意的,不外乎 Netflix 作為平台方、上千上萬部影視作品播出之地,卻公開「鼓勵」觀眾使用改變原作品節奏的 1.5 倍速觀看內容。

短影音盛行對觀眾閱聽習慣的影響不證自明,許多人連 YouTube 上的「長影片」都不見得有耐心看完,更何況是需要專注度、動輒 40 分鐘以上的劇集,甚或超過一兩個小時的電影。倍速觀看雖成為這股趨勢下吸引觀眾收視的解方,卻也對產業生態造成難以逆轉的質變,讓許多內容為了求快、求準而變得碎片化。

再者,Netflix 的發文也被批評為對創作者不甚尊重。目前 Netflix 上每週上線 4 集的原創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正如火如荼地宣傳中。主演 IU(李知恩)至藝人喬納森的網路節目推廣該劇時,便針對韓國 MZ 世代(1980 年至 2010 年出生者)幾乎都用 1.5 倍速追劇的現象有不少討論。

確認這樣的觀看習慣屬實後,IU 請求主持人,希望他收看《苦盡柑來遇見你》時,能以原速觀看。因為無論節奏快或慢,每一場戲的長度和資訊密集程度,都是經過編導精心設計、希望呈現給觀眾的結果,原速觀看才能更完整地接收。

自家原創劇演員在節目上公開呼籲觀眾以原速追劇,享受創作者打造的細節,平台方卻在社群上鼓吹倍速觀看,眾多影視創作者與劇迷自會覺得慘遭「打臉」。儘管對創作者的冒犯可能因人而異,但考量到高度重疊的時間點,仍是有些缺乏敏感度的操作。

「不要檢討觀眾」

令人有些訝異的是,支持 Netflix 這一波公關手法的觀眾也不在少數。

「不要檢討觀眾。」當任何影視作品在票房、收視上表現不佳,或市場產生變化,導致產業無法應對時,無論是產業內外,都會將這句話設為討論的重要前提。

影視內容作為依靠觀眾收看、帶來流量與討論度的商品,比起檢討觀眾的習慣和偏好,製作方往往會提出疑問:為什麼觀眾不來看?觀眾喜好出現了什麼變化?什麼因素影響著他們的偏好?再反求諸己檢視作品與行銷。

放到 Netflix 這一題,此原則似乎也是成立的。顯然「鼓吹倍速觀看對影視創作者是一種不尊重」的論調,部分觀眾並不買單。許多人便表示,如果一部劇夠好看,他們當然願意用原速觀看;相對地,如果劇情不夠精彩、或節奏對他們來說過慢,但仍有「完食」的需求,倍速觀看就不失為一種好解方。

身為消費者,當供給不符需求時,自然認為責任屬於「不了解消費者」的供給方;明明是平台方造成公關危機,身為觀眾卻因使用習慣而被其他人檢討,對他們來說也不甚公平。另一方面,交易的關係雖建立於互信與尊重,但在付費觀看的前提下,除了前述的呼籲,創作者對觀眾追劇的方式仍無從置喙。

社群上也出現「用餐情境」的類比,認為倍速觀看就像服務生點餐時告知客人,正常的用餐流程是 90 分鐘,但餐廳也提供趕時間的顧客 60 分鐘出完餐的選項,本質上只是更多種選擇。Netflix 身為平台方,根據顧客需求提供並宣傳「調整播放速度」的功能,在商言商是天經地義。因此,與其一味怪罪平台,影視從業人員或許更應思考,為何作品無法吸引觀眾、或讓觀眾開啟了倍速觀看的功能。

短小精悍、快狠準 ──從韓劇看內容趨勢

比起倍速追劇的單一使用行為,我想更值得關注的是,它如何反映出觀眾對內容的偏好變化 ──更往短時長、快節奏內容集中。若以台灣觀眾主流攝取的影視內容之一韓劇為例,也不難發現此現象。

撇除長達數十集、鎖定中老年觀眾群的日日連續劇(即大家口中的長壽劇),單就最受海內外觀眾歡迎的「迷你連續劇」而言,從韓劇開始出口的 2000 年代、到風靡亞洲的 2010 年代,再到挑戰全球市場的 2020 年代,大部分作品都以 16 集為原則,也不乏 20、24 集的編制,收視和討論度往往也不易受篇幅影響,各種集數的劇集都有成功的案例。

在《魷魚遊戲》開啟 OTT 平台主導韓國劇集發展的 2021 年後,短影音也開始風起雲湧,當年輕世代的收視媒介從電視轉移至行動裝置,觀看作品的方式也逐漸多元化。從戲劇、電影、綜藝到運動賽事,太多娛樂內容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內容除了好看,更要能在短時間內吸引注意,並提供觀眾持續收看的動能。

近 3 年,亦不難發現韓劇的集數出現明顯變化:16 集不再是王道,從 4 到 12 集的編制都有。尤其是串流平台主導的原創作品,除非作者特別堅持(如 Disney+ 原創劇《MOVING 異能》的主創姜草),否則幾乎都少於 10 集。若故事世界觀宏大,則傾向分為多季播出;而廣為人知的韓劇公式,如第八集定會出現吻戲的「八集定律」也早已被打破,發展出更多樣的敘事方式。

如今,以電視為主要播放管道的作品,雖仍有不少 16 集的編制,卻也常被觀眾抱怨拖戲、節奏不夠緊湊。不論供給端還是消費端,都有更短小精悍、追求快狠準,或減少單──檔節目過長的現象。

影視工作者 vs. 追劇觀眾的兩難

從劇迷的角度出發,我完全能理解影劇作為商品在市場上的現實處境,我自己在追劇時,也不乏想跳過、快轉甚至「棄劇」的時刻。

但作為一名影視工作者,我也很難忽視在短影音已成大勢的時代,如果倍速觀看被大力提倡,甚至成為主流的觀影習慣,對影視內容市場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忽略外部因素,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市場的樣貌,仍是產業普遍的法則。倍速觀看雖然成為短影音與影劇暫時的公約數,卻也間接助長了觀眾對短時長、快節奏內容的依賴,讓觀影習慣在光譜上出現位移。

娛樂內容非必需品的特質,使得需求方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往往更大。比起創造新需求,滿足既有需求是更常見、風險更低的手段。因此,當觀眾的需求改變,也會連帶讓影劇的產製產生質變──時長必須縮短、節奏加快、內容的斷裂性也更強。

然而,影劇本質上是長影音,在敘事上自然永遠追不上觀眾注意力下降的速度。

長期來看,影視作品供給與觀眾需求交互影響下,除非有業者勇敢挑戰、開發利基市場(小眾市場),否則供給和需求同時快速往短時長內容移動,對影視市場造成的影響便很難恢復,也可能進一步讓內容的多元性減少。

以中國市場為中心來舉例,目前已出現瞄準「以手機為觀看裝置」且「習慣在短時間內攝取資訊」受眾的產品,開發出時長僅有 1 到 3 分鐘的「豎屏短劇」。全球各地包括台灣,也開始有製作公司開發這類商品。儘管仍處於草創期,對整體市場影響有限,但在不久的將來,若消費與產製端都不斷往短時長內容靠攏,未來影視作品在敘事和形式上,是否會壓縮發展空間、趨向單一化,便令人憂心。

從品牌角度看公關操作

撇開不同立場間的激辯,本文開頭 Netflix 這次公關操作背後的動機,也令人感到十分好奇。

若今天是業外品牌、或特定網紅有類似發言,相信頂多只是引起討論,不至於到「群情激憤」的地步。Netflix 之所以遭大量譴責,正是因為其作為影響力極大的影音串流平台龍頭,不可能不了解鼓吹倍速觀看,對於影視內容市場可能帶來的影響。

再者,事件當週,《苦盡柑來遇見你》已成功打敗中國青春愛情劇《難哄》衝上台灣週榜第一,IU 節目上的呼籲也陸續在社群發酵,品牌端卻反其道而行,不論怎麼想,都覺得這不只是一步險棋,而是明顯不應該踩下的地雷。

當然,我們無從得知 Netflix 台灣此次社群規劃背後的真意,若以流量為目標,該則串文截至 3 月 22 日下午已累積 1.1 萬愛心、1,438 則留言、1,250 則引用,以及 2,459 次轉發,從各項指標來看,都大量超越平時的串文互動數據,確實有所收穫。

就 Netflix 長久以來的內容經營成果,推測訂閱數據應幾乎不會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 Netflix 首次在社群經營上引發爭議,像是今年 2 月初配合台劇《童話故事下集》上線,復刻經典節目《分手擂台》為噱頭的宣傳手法,也曾造成反彈聲浪。

每一次宣傳操作,都相當於在觀眾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而你永遠無法預測何時會結果、果又是好是壞。以一個企業、而非個人品牌的形象來說,「爭議性的黑紅」自然不會是公關策略的最佳解。

Netflix 以經典節目《分手擂台》為噱頭的宣傳手法曾造成反彈聲浪。圖/截自 Netflix Taiwan@Instagram

以最真實的方式見面吧!

影視內容 ──或廣義上的娛樂消費市場 ──與其他產業最大的不同,是比起爭個你死我活,百花齊放才更代表真正的繁榮。也就是說,各種形式、題材與敘事方法的作品,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觀眾,並在產業裡自給自足、生存下去,大概才是理想的盡頭。

當然,我們都知道理想是理想,現實中獨立製片系統以外的影視內容產製,仍需大量依賴資本;而要累積資本,自然得向趨勢靠攏、吸引更多觀眾,以使收益極大化。這樣週期性的趨勢變化,也讓產品同質性升高成了無可避免的現象。

回到倍速觀看的主題,必須很誠實地說,這已是既成事實,短期內難以改變。但個人認為,儘管朝向短時長內容發展為時勢所趨,仍必須考慮到,光譜終端由 TikTok 主宰的短影音市場,依舊是難以真正觸及和匹敵的。

換言之,目前大部分觀眾仍對 40 分鐘以上、強調故事連貫性和節奏分配的內容,具有黏著度,並能夠(也渴望)在影劇作品中吸收大量且複雜的資訊。而 Netflix 等以長影音為主的平台,自然應理解其中平衡該如何拿捏。

最後,身為一個喜歡收看電影和劇集的影迷,和致力於推廣作品的影視工作者,仍希望在短影音主宰的當代,喜愛影劇的觀眾、堅持產製好內容的創作者們,皆能透過作品以更真實、不偏離原意的方式遇見彼此。

【延伸閱讀】

●企業文化走偏、內容戰略出問題?錯!這才是 Netflix 股價大跌的真正原因
●Disney+ 原創愛情劇《單戀原聲帶》:以「極短集數」養出死忠粉絲的絕佳示範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追劇相關文章

01

33歲男神錄影驚爆意外!高空慘墜重傷右腳幾廢「恐休養1年」電視台道歉

三立新聞網
02

趙露思才剛宣布新東家!工作室立刻開戰了 無預警發聲明喊告17人

鏡報
03

范世錡疑自爆「殺了于朦朧」 新劇傳開播遭網抵制!

民視新聞網
04

陪金宇彬抗癌!申敏兒曾是男神收割機 超狂情史曝:還有BIGBANG的他

三立新聞網
05

韓啦啦隊女神登《最強的身體》隱藏身份曝光 上百名粉絲助威

EBC 東森娛樂
06

前1個月宣布婚訊 「申敏兒遭疑帶球嫁」 經紀公司回應了

EBC 東森娛樂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