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換榮景2/營業員墊資膨風金融市場 ETF開盤5天7成資金倒掉客戶好慘
ETF市場夯成投信業兵家必爭之地,證券營業員被迫自掏腰包填補資金,還得在下一檔IPO(首次公開發行)前再取出補入,導致基金上市後資金迅速流失,市場規模「光速萎縮」,甚至面臨清算下市的風險。表面熱絡的IPO,其實靠營業員自掏腰包、人為撐盤堆出假象,如今更淪為「虛假募集」的作假遊戲,投資人信任因此逐漸崩解。
一線從業人員無奈表示,市場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商品,但投信業者為搶占市占率,硬是訂出不合理的高額募集金額,逼得營業員自掏腰包湊資金,結果一上市資金就遭營業員全數拋售,ETF價格瞬間跌破發行價,實在難以向客戶交代。
據統計,今年5月多檔ETF都在上市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募集單位倒出募集量的70%左右。業內人士以一檔ETF為例,上市時三家券商分別募集72,776、104,375、46,228張;然而上市僅兩個工作天,竟分別賣出52,643(72.3%)、46,228(44.3%)、41,775(75.5%)張。「若真是優質商品,上市兩天內券商就大量倒貨,何來市場信心?」他指出,表面規模龐大的IPO,其實都是營業員在「撐場面」。
被人情銷售、公司壓迫等假性申購製造出的規模,在掛牌後很快就跌破發行價。另有資料統計,從去年3月到今年8月底所發行的47檔ETF中,38檔在「上市當天」出現破發(跌破發行價),佔比約81%;有45檔在「掛牌後一個月」曾經出現低於募集價的買點,佔比更高達96%。
臺灣金融勞權產業工會理事長詹智崴指出,IPO制度下股價受人為因素操弄,導致基金市場崩壞,業務為吸引客戶買單被迫話術,久而久之客戶不願相信業務的金融專業,此舉不利於金管會推動國民ETF。而遭大量賣出的ETF若因規模不足進入清算程序,全市場的投資人都將陪葬。
詹智崴呼籲,主管機關應嚴格把關IPO募集,避免過度、重複、密集的募集相同類型產品,反而要鼓勵投信經營既有ETF存量,擴大規模、降低費率,建立雙贏局面。
工會副理事長鄭向君則點出,現行主管機關對於投信發行基金,監管措施過於鬆散,許多投信業者同類型股票一再推出,未明確考慮市場是否需要。金管會應調查券商是否有短期大量出脫,是否涉嫌虛假募集,以及在市價與淨值脫鉤過大時要求券商啟動造市,避免市場失序。
立委王世堅痛批,如今的金融機構儼然已成為「有牌的詐騙集團」,主管為達業績公然鼓吹以「話術詐騙」客戶,這些言行不僅違反職業倫理,更可能涉及違法,主管機關應全面清查、嚴懲不法。另外他也呼籲整頓金融體系,建議儘快建立「吹哨者保護機制」,保護勇於揭弊的從業人員,避免真相被掩蓋。
對此,金管會表示,投信基金採逐案審查,基金規模發行後大幅減少將從嚴審核;另外,已請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加強ETF審查,避免投信密集發行同性質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