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便利商店太神!《華郵》驚呆專文解析
[NOWnews今日新聞] 不少台灣人都很依賴便利商店,不管是買食物飲料、寄領包裹、影印文件甚至自助洗衣,都可以在一間超商解決。《華盛頓郵報》專文報導,台灣將起源美國的便利商店全面升級,成為民眾生命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華盛頓郵報》專文報導,起源於美國的便利商店如今在亞洲蓬勃發展,在台灣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但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OK mart等連鎖超商幾乎遍布每個街口,數量超過1.4萬家,構成密集的超商生態系統,很少有地方能夠超過台灣。
超商變成家的延伸 學者解讀台灣人高度依賴
17歲黃姓高中生說,「我以前在星巴克念書,但那裡比較吵、很多人在聊天,星巴克很貴。這裡比較安靜,也便宜很多」。她在台大附近一家大型7-Eleven唸書,這家店有咖啡、麵包、證件快照機、印表機、ATM和圖書區,這是她一邊讀書一邊等媽媽下班回家的理想場所。
社會學家張力翔曾撰寫過一本關於台灣便利商店的書,他指出隨台灣經濟增長,超商數量激增,台灣被稱為「過勞島」,工時位居全球最長之列,但休閒時間卻很少,「在這種背景下,便利商店變得更加重要,它可以滿足人們沒有時間時的需求」。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便利商店就像是家的延伸。孩子放學後會去便利商店寫作業等父母下班、獨立生活的年輕專業人士依靠便利商店解決三餐、辦事。退休人員聚集在那裡喝咖啡、聊天。即使在猛烈的颱風期間,其他商店都關門時,便利商店卻依然開門營業。
研究台灣7-Eleven的西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授陳時奮(音譯,Shih-Fen Chen)表示:「對台灣人來說,它(超商)已經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貫穿他們的整個生命。」美國全國便利商店協會(NACS)的萊納德(Jeff Lenard)指出,在美國的住宅空間大很多,有食品儲藏室囤積食物,相較之下台灣及日韓人口密度高、居住空間較小,更仰賴超商補充日常所需。
起源美國商店 在台蓬勃發展
7-Eleven於1927年在美國德州起家,最初只是販賣冰塊的小店,因每天早上7時至晚上11時、一週7天不打烊得名。1960年代部分據點轉為24小時營業,並在接下來10年內將業務拓展到墨西哥、日本、英國。
台灣便利商店熱潮始於1980年,到了2024年全台便利商店銷售額超過130億美元(約新台幣3951億元),其中7-Eleven占了一半以上。
最初台灣7-Eleven因為購買店面來開店導致成本過高,在1990年開始好轉並專注在地化,儘管美國高層擔心茶葉蛋味道太重,但很快就變成7-Eleven最熱銷的產品之一。很快7-Eleven全台的門市數量就超過1000家,並在2000年與美國7-Eleven簽訂永久特許經營合約。
2006年iBon的推出讓7-Eleven發展到新的高度,曾經分散在銀行、郵局和政府櫃檯的事情,現在只需在附近的一家街角小店就能完成。包括訂票、繳費、列印文件、下載土地謄本、叫計程車。其他便利商店也發展各自特色,像全家推出行動便利商店,OK引進無現金自動販賣機,把全台數百處據點變成迷你商店。7-Eleven還與流行文化結合,開設Hello Kitty、貓貓蟲咖波主題店,成為觀光打卡景點。
莫彩曦評比美台7-11 大讚完全不同層次
報導也提到,Youtuber莫彩曦與丈夫亞當比較美台7-Eleven差異的影片獲得340萬觀看次數。她也介紹說,「我在美國長大,只把7-Eleven當成加油站,純粹出於必要才去,而不是因為我喜歡待在那裡。台灣的7-Eleven完全改變我們對超商的想法,真的是完全不同層次。」
文章來源:
How Taiwan took the American convenience store — and turbocharged it